作为广州在海洋领域的首个战略性、纲领性的中长期规划,《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引发热议。广州将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如何打造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如何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规划》绘就蓝图,引领广州向海图强,让蔚蓝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动人底色。
广州海洋城市风貌示意图
逐梦深蓝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广州作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在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功能方面,海洋的作用更加重要。《规划》将逐梦深蓝,建设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面向2035年,广州将以国家战略方向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为基础,聚焦深海探测、海洋生物、智能无人等领域,以提升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在广州经济与城市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深海探测方面,广州将以深潜、深钻、深网、极地“三深一极”为主,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开展深海构造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与环境、海洋地质与边缘海演化、极地海洋等深远海的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广州在深海、极地等新的疆域的国际科技领域影响力,将科研优势转变为规则主导权、合作主动权,将广州建设为全球著名的深海科技创新中心。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战略所朱本铎表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国之重器’,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提供重要装备保障,有力支撑我国实施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开发是广州海洋科研的优势领域及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面向2035年,广州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集聚的优势,聚焦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生物基因技术、海洋生物酶制剂产品研制、海洋新药物研发等领域,不断突破广州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新药物研制的关键技术,推动相关成果产业化,打造成为海洋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海洋生物材料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在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过原料提纯后可用于制备高价值医疗器械产品。近年来我们利用海洋生物材料开发了藻酸盐敷料、液体敷料、牙齿脱敏剂等高值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已有多款产品投入临床使用。”广州贝奥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瑞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紧跟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步伐,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重点围绕海洋生物原材料,布局转化口腔组织修复与再生、骨止血及骨缺损修复的高值医疗器械产品,助力广州打造海上蓝色药库。”
智能化、无人化是海洋科技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全球正在加快研制新一代智能无人海洋装备。面向2035年,广州将重点突破水上水下智能感知、协同控制、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推动智能水下机器人、新一代潜航器、智慧无人船艇等智能海洋装备研发。促进海洋遥感、人工智能和算力的融合应用,支持深海信息流可持续观测、深海大数据融合与图像解译、深海通信导航、深海数据传输等基础研究,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无人体系。
位于南沙的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沙)面向海洋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和海洋安全保障等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型海洋智能无人系统方向,科研实力与成果全国领先。“广州在无人系统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该领域是目前广州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也提出要推进无人机、无人艇等无人系统产业发展。”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王蓉辉表示,“未来我院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汇聚高端人才团队,打造智能无人系统装备研发及产业发展高地,助力广州建设海陆空一体化无人体系,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及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贡献力量。”
南中通道。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 摄
向海图强 打造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广州海洋产业体系完善,海洋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9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机构发布《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2023》,广州连续三年位居第一梯队。
“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认为,“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催化海洋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这对于广州这座产业体系完备、海洋科研实力卓越的城市而言,无疑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广州海洋产业应该走高端、多元、融合的发展路线,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先锋城市。”
《规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结合产业、港口和科研优势,明确三大海洋产业主攻方向。以海强基,推动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海求新,促进海洋动力新引擎培育壮大;以海谋篇,面向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进行前瞻布局。
以海强基,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和世界级造船基地。
广州连续5年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保持全球第13位,稳居国内前四;2023年的全市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居全球第五、第六位。广州的港口条件、运输能级等“硬实力”在全球领先,但广州港口依旧存在国际化水平不够,对国际航运高端机构缺乏吸引力等航运服务“软实力”不足的问题。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原总规划师、中交城市与区域开发规划研究院原院长陈有文认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本身不是目的,强化枢纽对生产要素资源集聚的引导与配置作用,以此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才是目的。广州航运枢纽建设要强调服务导向,夯实连接度,更好地支撑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家综合性门户。
针对提升广州海洋运输、航运服务的现代化水平,《规划》提出三大对策。一是引进国内外航运龙头企业,吸引航运总部集聚,吸引国际知名航运公司运营中心落户广州。二是进一步丰富地中海、亚洲航线,开辟欧美远洋航线,拓展与欧美主要港口之间的滚装航线。三是加快拓展航运交易、航运结算、航运指数研发等服务功能,搭建覆盖航运交易全业态服务功能体系。
南中通道。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 摄
以海求新,促进动力新引擎培育壮大。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海洋经济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广州从海洋牧场装备设计、装备制造、水产种质、水产品加工等环节发力打造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依托海洋牧场装备设计制造,拓展广州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空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深耕深远海绿色智能养殖平台技术,获多国发明专利授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6省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全力打造“一高地两中心”(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高地,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制造中心和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养殖旅游一体化的海洋牧场、新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多功能养殖辅助船、文旅养殖平台,推广海洋能源装置和海上牧场技术融合的“蓝色能源+海上粮仓”模式。
以海谋篇,前瞻布局天然气水合物产业。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储量巨大,如果能够高效开发利用将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碳减排。
“我国海域水合物资源调查研究从1998年当‘小学生’开始,在学习中增长悟性,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实干中积累经验,直至今天我们获取了各种赋存形式的水合物,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成为同领域的领跑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席科学家张光学如是说。
广州在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机构,在引领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发展上具有区位优势、人才队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化基础。《规划》提出继续强化广州在科研产业方面的先发优势,前瞻布局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存储—转化”全产业链,强化核心工程技术研发,发展天然气水合物应用产业,加快建设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拓展天然气水合物装备应用于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等其他相关产业,打造全球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先锋城市。
千年前广州港的繁华景象(效果图)
以海营城 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到明清海洋贸易中心,再到今日国际航运枢纽,广州与海洋的紧密联系已逾千年。《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广州的城市性质,并提出要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蔚蓝活力海岸带。《规划》的出炉,为建设彰显海洋文化特色,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描绘了美好蓝图。
对于海洋传统文化,广州海事博物馆馆长王芳表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南海神庙、南越国宫署遗址、清真先贤古墓等都是典型的海丝印记,地理位置决定了广州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探险精神。应继续加强海丝历史文化资源的考古与挖掘,通过文化展示形式宣传广州向海而生的生活方式及其独特的海丝文化特色。可借鉴江浙经验,加强广州海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规划》提出,广州将以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一是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活化利用。加强南海神庙、扶胥港口和运河、黄埔古港等海丝文化遗址保护活化展示,挖掘怀圣寺光塔等海丝遗迹历史故事,策划培育珠江—狮子洋海丝文化遗产游径,开发海丝文化研学旅游品牌。二是强化海防文化联动。以海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导功能,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要方式,串联白鹅潭到南沙湾的古广州海防—江防—城防遗址,重点保护、修复越秀山四方炮台和鱼珠、大虎岛等炮台遗址。优化现有水道和陆路交通网络,形成文化联动网络,开发珠江日游航线,策划夜游南下航线。推动虎门炮台旧址公园建设,联合东莞打造鸦片战争海防遗址游径。三是保护涉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现代海洋文化,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表示,广州现代海洋文化应结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挖掘不同时期海洋文化遗产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元素,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的宣传。在旅游方面,海岛旅游是当前海洋旅游的潜力板块,“海洋风光—休闲放松—享乐需求”是重要的海洋旅游动机,应结合海洋文化遗产开发更多喜闻乐见的海洋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
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是亚洲最大、功能最全的邮轮综合体之一,已于2024年6月实现开港复航,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旅游市场,满足人民对邮轮旅游的需求。
《规划》提出,广州将从海洋科普、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创方面下狠功夫。一是健全海洋科普体系。建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推动海洋知识普及。借助海洋节日活动,宣传广州海洋特色和海洋创新情况。二是发展现代海洋旅游休闲产业。打造广州邮轮、游艇与海岸、海岛联动发展的旅游品牌,创新发展江海游、跳岛游等旅游产品,丰富江海全景旅游体验。三是推动海洋文创与现代科技融合。探索海洋文化科技创意融合发展新空间,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新场景。鼓励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海洋文化作品和海洋文化创意产品,以数字经济赋能海洋文化宣传推广。
对于海洋城市风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敏表示,广州应充分凸显江海一体的河口型海洋城市的文化特质,将海洋文化、景观与珠江航道结合。同时应充分利用古海岸、古港口及古航道地标自然地理景观的遗存,通过登高、步行、游船等形式构建“山、海、港、塔”等主题鲜明的立体观景系统。
《规划》提出,广州将打造“一带三区五湾十景”的特色海洋城市风貌体系。“一带”是指串联白鹅潭到伶仃洋珠江入海口的城市和生态景观资源,将海洋创新发展带,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海洋城市风貌带。“三区”则指从白鹅潭到黄木湾段的传统海洋风貌区,从黄木湾至莲花湾的现代海洋风貌区,以及南沙湾至万顷沙南部岸段的未来海洋风貌区。“五湾”包括鹅潭湾、黄木湾、莲花湾、南沙湾和龙穴湾。鹅潭湾融合岭南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打造国际海洋风情的滨水区;黄木湾保护活化海丝遗迹,打造世界活力滨水区;莲花湾塑造山水延绵、渔歌唱晚风貌,打造海洋生态文明与海洋科技创新融合示范区;南沙湾有机融合海防文化、妈祖民俗和现代海洋风貌,打造湾区海洋文化客厅;龙穴湾塑造现代化港产融合新风貌,创造活跃、共享、亲海的滨海空间。以“开放创新,向海向洋”为主题,策划打造广州海洋十景,包括鹅潭扬帆、长堤烟波、双塔引航、海庙神韵、黄埔云樯、莲塔观海、国门铜关、巨轮翔鸥、龙穴浴日、湾区明珠,以此强化广州海洋风貌标识体系,打造海洋标志景观。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
(署名除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