牝鸡司晨中的“牝鸡”究竟是什么鸡

古代宫廷剧中,每当皇帝连续宠幸某个妃嫔,大臣们就会上奏劝谏,文中自然少不了“牝(pìn)鸡司晨”一词,那么这个“牝鸡”究竟是个什么鸡?

古人对动物的性别区分非常细致,除了现代人熟悉的“公母”“雌雄”外,还有“牝牡”,多指陆地上的走兽。其中“牝”代表雌性,而“牡”则代表雄性,“牝鸡”即母鸡。牝鸡司晨,意谓母鸡掌管天亮鸣叫事宜。根据一般的生活常识,牝鸡下蛋,牡鸡报晓。因此,牝鸡司晨是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

作为典故,牝鸡司晨最早见于《尚书·牡誓》:“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起兵伐商,在牧野决战之前,他动员将士时发表了一通誓辞。他认为商纣王暴虐无道,宠信妲己,将朝政落于妲己之手,所以必须讨伐。为了让自己的誓辞更有信服力和鼓动性,周武王引用了“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样的一句周族古语,称如果母鸡在早晨打鸣,那么这户人家一定会衰落。后来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注释道:“索,尽也。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意思是妇人不应掌握权力,否则就会导致朝政破坏,国家灭亡。从此,“牝鸡司晨”成为了女性干政的专用词,也是对古代女性最大的污蔑。

至西汉,哲学家焦赣在他所作的《易林》中记载了许多与鸡鸣相关的事象,并且多为不祥之兆。其中“牝鸡司晨”多次出现,如“牝鸡司晨,主母乱门”“牝鸡司晨,主作乱妖”“牝鸡司晨、主作乱根”……当牝鸡司晨成为卦爻辞的事象后,更是被后世政治化应用。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时妖异数见,人相惊扰。其年七月,诏召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太史令单飏诣金商门,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节、王甫就问灾异及消改变故所宜施行。邕悉心以对……”汉灵帝时期,宫中常见各种怪象,蔡邕等人被汉灵帝叫去解答,其中对于“牝鸡司晨”这一现象,蔡邕解释道:“臣闻凡鸡为怪,皆貌之失也。其《传》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时则有鸡祸。’孝宣帝黄龙元年,未央宫辂轸中,雌鸡化为雄,不鸣无距。是岁元帝初即位,将立妃王氏为后。至初元元年,丞相史家雌鸡化为雄,冠距而鸣。是岁封后父禁为平阳侯,而女立为皇后,王氏之宠始盛。”蔡邕引用了新莽代汉前,王氏家族逐渐昌盛的历史,以牝鸡雄变的相关事象加以对应,从而讽谏汉灵帝。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也因“牝鸡司晨”一词在史书中获得美赞。据《新唐书·长孙皇后传》载:“与帝言,或及天下事,辞曰:‘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唐太宗跟长孙皇后在一起聊天,聊到朝政之事时,唐太宗想听听长孙皇后的想法,结果被长孙皇后一口回绝。这里体现出长孙皇后从不干政,也正因如此,长孙皇后获得了贤德之名。

到了现代,“牝鸡司晨”作为有着明显时代痕迹的词语已经很少被使用,但却有了科学的解释。原来“牝鸡司晨”真的存在!这是因为古代的鸡多为家养,在养殖过程中,母鸡受到养殖环境以及自身激素、物质代谢的影响,会有内分泌失调的表现。当母鸡失去分泌雌激素的机能后,雄性激素的分泌会使母鸡中止产卵,发出公鸡的鸣叫声,逐渐长出公鸡的副性征。

文/金陵小岱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