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鱼纹盆
▲彩陶鱼纹盆(H4∶1)腹部纹饰展开及复原图
新发现
11月27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
夏县崔家河遗址灰坑H4的发掘资料。
该灰坑出土遗物丰富,
以陶器为主,
属于典型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
其中,
有一件为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崔家河遗址位置
崔家河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部,东北距东下冯遗址约1千米,西南距西阴遗址约6千米。20世纪50年代末晋南考古调查中首次发现,1965年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在该遗址采集有庙底沟文化彩陶盆。
2021年,在开展夏县东下冯遗址周边区域调查中对崔家河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共发现仰韶文化遗迹点80余处,确定遗址现存面积至少50万平方米,是运城盆地东部青龙河流域仰韶中期一处核心聚落。
本次调查清理的灰坑H4位于遗址核心区,因取土破坏,仅残留一半。从轮廓看,形制应为圆形锅底状。
▲ 崔家河遗址H4
▲崔家河遗址H4平面、剖视图
H4出土遗物丰富,以陶器为主,共出土陶片2908片。残石器6件,器类有石铲、石刀、石环等。出土陶器以泥质浅黄陶、红陶为主,夹砂黄褐陶、灰褐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泥质陶以盆、钵类为主,多质地细腻,颜色纯正,器壁较薄,器形规整,口沿处多见慢轮修整痕迹。器表以素面为主,部分绘黑彩,素面者常涂有陶衣,光滑整洁。彩陶以红或浅黄底黑彩为主,图案有圆点、弧线、条带、弧线三角等。
▲彩陶盆、彩陶钵
1、3.彩陶钵(H4∶140、58)
2、4、5.彩陶盆(H4∶54、51、55)
▲彩陶片
因H4仅残存一半,加之出土陶片多残碎,可复原陶器仅3件,依据陶器口沿和陶片特征,可辨认器类者共355件。陶器组合有彩陶盆、卷沿盆、叠唇盆、彩陶钵、钵、尖底瓶、葫芦口平底瓶、器盖、甑、灶、夹砂罐、小碗、瓮、缸等,均为庙底沟文化常见器类,以盆、钵、夹砂罐、尖底瓶为主。从典型重唇口尖底瓶、陶盆、陶钵器形特征及彩陶纹饰来看,属典型的庙底沟文化,正处于文化繁盛的庙底沟文化中期。
▲陶钵(H4∶3)
▲陶钵(H4∶2)
▲尖底瓶、平底瓶
在复原陶器中,有一件彩陶鱼纹盆,器形独特,纹饰精美,腹饰米白底黑彩,绘两条写实鱼纹,呈追逐游弋状,栩栩如生,是难得的彩陶艺术佳作,展现出庙底沟文化繁盛期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这件彩陶盆在器形特征及彩陶风格上与垣曲小赵遗址出土的器物相似,这也是目前庙底沟文化彩陶中仅见的两件生动形象的鱼纹彩陶标本。
值得注意的是,此件彩陶鱼纹盆宽折沿、近直腹、大平底的特征,在庙底沟文化陶器中并不常见,而与湖北、河南等地出土的同时期器物在形制或装饰风格上有一致性,显示出仰韶文化中期多地区互动交流的文化现象。
▲彩陶鱼纹盆(H4∶1)线图
▲彩陶鱼纹盆(H4∶1)
此外,H4浮选土样13升,共发现炭化植物种子139粒,农作物与杂草种子占比相当,农作物以粟为主,少量黍,杂草以狗尾草为主,还有少量胡枝子、草木樨、藜、猪毛菜等。经BETA实验室对浮选炭化植物种子碳十四年代测定,H4年代约为3500BC。
▲圆陶片、石铲、石刀、陶环、石环
1、2.圆陶片(H4∶139、135) 3.陶刀(H4∶129)
4.石刀(H4∶136) 5.陶环(H4∶134)
6.石环(H4∶138) 7、8.石铲(H4∶6、137)
▲石铲(H4∶4)
▲残石器(H4∶5)
图|考古汇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文/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吕国俊
点击往期原创
▼
徐显秀蓝宝金戒 . 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宝. 皇后悲剧
山西古代壁画|眩晕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与山西
山西珐华|南涅水石刻.民间原力
错金鸟篆铜戈. 妖姬传奇|嵌玉琉璃带钩.魏文侯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