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调整不足一年的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财险”)再度面临总经理变更。11月27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渤海财险公告表示,由于阳建军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再担任渤海财险总经理、执行董事职务,陈韶峰任渤海财险临时负责人。
加上今年初的董事长刘振宇获批履职,渤海财险在一年内接连调整了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位核心管理层。今年二季度,渤海财险刚刚完成风险综合评级从C到B的转变,成功摘下了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帽子”。虽然偿付能力已达标,但该公司仍面临互联网业务暂停、车险亏损等难题。
总经理到龄退休
近日渤海财险公告表示,由于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阳建军不再担任渤海财险总经理、执行董事职务,陈韶峰任渤海财险临时负责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阳建军自2019年6月出任渤海财险总经理,至今任职已有五年半之久。除总经理职位外,渤海财险的董事长职位也在今年发生了调整,今年2月,刘振宇任职资格获批,成为渤海财险董事长。也就是说,渤海财险在今年“将帅”双双变更。
从履历来看,出任临时负责人的陈韶峰和渤海财险董事长刘振宇一样,曾就职于恒安标准人寿多年,曾任恒安标准人寿历任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等职。加入渤海财险前一站,陈韶峰是恒安标准人寿副总经理、恒安标准养老总经理,2023年9月陈韶峰和刘振宇双双从恒安标准人寿离任,陈韶峰同年加入了渤海财险,近日成为渤海财险临时负责人。刘振宇则是在2月获批成为渤海财险董事长。
陈韶峰和刘振宇不仅同样来自恒安标准人寿,且两人曾共事多年,如今两人又在渤海财险共事。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管理层人员的变动可能会给渤海财险带来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新的管理层需要时间来熟悉公司的业务和市场环境。不过,董事长和临时负责人之间多年共事的默契将有利于渤海财险的稳定运营,有助于他们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和协同性。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致函渤海财险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偿付能力终达标
渤海财险成立于2005年,第一大股东为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0.62%。渤海财险实控人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此前连续多个季度偿付能力不达标的渤海财险在今年迎来了转机。今年二季度,渤海财险风险综合评级从C提升为B,成功摆脱偿付能力不合格这一标签,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渤海财险保险业务发展的桎梏。渤海财险表示,公司系统性地优化了各领域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月度指标监测分析机制,及时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提升指标表现。
虽然目前渤海财险的偿付能力已经达标,但其个别业务仍受到限制。如在互联网业务方面,互联网财险新规落地后,渤海财险公告表示,根据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相关监管规定,渤海财险已暂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根据互联网财险新规,互联网保险公司之外的财险公司开展互联网财险业务,应符合最近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最近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B类及以上等四个条件。也就是说,渤海财险距离经营互联网财险业务的门槛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渤海财险仍在推动增资引战以保障发展稳健。渤海财险在偿付能力报告摘要中表示,将加强资本管理,继续推动增资引战工作,完善资本应急机制。实际上,2022年渤海财险曾在天津产权交易所披露了一则增资项目。项目信息显示,渤海财险拟新增注册资本不超过21亿元,拟募集资金对应持股比例不超过51.55%。不过暂未有下文。
调整业务结构
自成立以来,车险成为渤海财险的第一大险种。多数年份,车险业务能够占据渤海财险保险业务比例超过八成,部分年份能达到九成。
近些年,渤海财险也在加速调整业务结构,发展非车险业务。渤海财险曾提出,持续优化业务结构,非车业务占比不断提升,车险坚持品质为先,主动降速。但渤海财险业务调整效果并不太明显,以2023年为例,渤海财险车险保险业务收入占比为79%,虽然较此前占比有所降低,但仍接近八成。
与此同时,渤海财险占比最高的险种承保利润却常年亏损。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五年,渤海财险的车险业务仅在2022年实现了难得的承保盈利。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除了赔付成本,费用的管理也是影响承保利润的关键,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如果这些费用控制不力,也会导致承保亏损。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而降低保费或提高手续费,这种拼费用的行为也会压缩利润空间。
实际上,从行业来看,不只是渤海财险,中小财险公司整体车险盈利都较为困难。尤其是车险综改之后,中小财险公司在车险市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约而同将目光转向非车险业务。
虽然非车险市场发展潜力大,但随着越来越多机构涌入,已不再是蓝海市场。并且,经营非车险业务对险企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这或许也是渤海财险多次计划公开募资的原因。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支培元建议,渤海财险在发展非车险业务过程中,应充分调动股东资源,结合市场趋势与消费者需求,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依据股东背景与行业洞察,打造专业化、个性化保险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或特定客户群的独特需求,开辟新增长极。同时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现核保与理赔流程现代化升级,优化客户体验,降低成本结构,提升服务效率。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