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黄河流域工业节水环保技术交流活动和2024年度山东省重点行业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活动在济南举行。新黄河记者从现场获悉,活动以路演展览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推广先进节水环保装备,发布优秀典型案例,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改造搭建起交流合作平台。此次活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余项,意向金额达1亿元。
山东以15%左右的工业用水量支撑32%左右的GDP,蹚出水资源高效利用新路
据了解,黄河属于资源型缺水河流,黄河流域集中分布了全国约八成的煤化工企业、三分之二的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和四分之一的钢铁产能。整个黄河流域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约1/3。能源产业耗水是黄河流域工业耗水中最大的门类,约占1/3。
推动黄河流域工业节水减污,是破解黄河流域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工业节水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下降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重复用水率连续10年稳步提升。
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面推进工业节水工作中,各地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典型经验做法。比如,山东省作为全国最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地区之一,始终把工业节水工作放到优先位置来抓,推广先进节水技术,优化工业用水结构,以15%左右的工业用水量支撑了32%左右的GDP,为其他水资源匮乏地区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从山东具体发展看,近年来,山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工业经济增势稳定,绿色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今年1-9月份,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4%。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累计入围工信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企业131家,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山东已累计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794家、绿色工业园区76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9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山东工业用水效率稳步提升,节水减排效果显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工业用水量稳定在33亿立方米左右,约占全省用水总量的15%。2023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1.5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1.8%,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8%。在全省培育一大批节水型企业、园区、水效领跑者等节水典型,工业用水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余项,意向金额达1亿元
活动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解读了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政策。该负责人认为,要多措并举推进黄河流域工业节水,加强取水许可和水量调度管理;推动现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绿色化转型;大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水资源利用。
在技术交流环节,山东企业烟台金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华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介绍了各自节水、环保装备研发和市场推广情况,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和利华益利津炼化有限公司分别分享了工业节水方面和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方面取得的典型经验。
比如,烟台金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赋能的中石化春风油田高温采出水项目,运行成本降低30%—50%,系统稳定脱盐率可达97.5%。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2024年度山东省重点行业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活动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绿色低碳专委会相关负责人结合前期对建材、有色、橡胶、轻工等行业诊断活动,全面分析当前行业节能节水环保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设备改造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指出了方向。
此次活动以路演展览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展示和推广省内外工业领域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装备,通过专家解读诊断报告企业推介技术装备、供需双方对话交流等多种形式,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改造搭建起交流合作平台,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余项,意向金额达1亿元。
山东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构建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黄河流域节水控水规划看,到2025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7立方米以下,比2020年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6,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增加到20亿立方米。到2030年,流域内各区域用水效率达到国际类似地区先进水平,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按照计划,为做好工业节水工作,下一步,山东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力提升产业创新能级,大力培育推广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同时,加力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增强工业含绿量,统筹做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培育,打造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扭住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碳排放重点行业,在抓重点带整体中推动工业整体有序达峰。大力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更好发挥点上示范引领、面上整体转型的积极效应,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新能源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
记者:黄敏 编辑:俞丹 摄影:黄敏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