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媒体报道先锋
分享专业医疗器械知识
图/视觉中国
11月22日,华领医药(02552.HK)发布公告,已于11月21日向拜耳发出书面通知,自2025年1月1日起,将收回其开发的糖尿病药品华堂宁在中国的商业化权益。
两家企业开展合作的华堂宁是一款全球首创(First-in-class)的葡萄糖激酶(GAK)激活剂药物,也是过去十年来糖尿病领域首个全新机制的原创新药。
华领医药在公告中称,为支持华堂宁在中国的持续商业销售,华领医药可能会寻求其他潜在合作伙伴。11月22日,拜耳有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称,这一决定是华领医药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考虑,经过与拜耳友好协商并达成一致的。
双方是在2020年8月达成合作,当时华堂宁刚公布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拜耳取得华堂宁在中国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华领医药获得3亿元预付款,此外还将获得最高可达到41.8亿元的里程碑付款,拜耳将根据华堂宁净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获得服务费用。
双方约定,在初期将平均分享华堂宁的净销售收入,在销售额达到一定量级时,再对销售收入分配比例进行相应调整。
在双方达成合作后,华堂宁取得多个里程碑进展。2022年10月,华堂宁获批在中国上市;2024年1月,华堂宁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迄今,华堂宁已进入中国2000多家医院。此外,华堂宁已在近期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纳入《中华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这些里程碑进展也让华领医药成功拿到了共计15亿元的里程碑付款。而如若将上市后的两年时间均视作销售初期,按照双方的合作协议推算,拜耳在华堂宁上获得的销售收入或在2亿元左右。
根据华领医药财报,在销售分成上,自华堂宁在2022年10月上市以来,华领医药分得了约1.97亿元。
11月22日,华领医药股价大跌15.38%,报收1.32港元/股,总市值为13.93亿港元。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通报,对评审专家不良行为作出处理。
通报称,科技发展中心于2024年6月18日至7月25日组织开展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评审,共组织728名专家使用多场景视频系统完成评审工作。在此过程中,大多数专家能够履行职责,客观公正地完成评审任务,部分专家存在尽责和纪律方面的不良行为。
按照《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课题)评审专家不良行为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经研究审定,确定六位专家存在的长时间迟到且编造不实理由,多次长时间离线、离席、关闭摄像头或未在独立封闭空间评审等行为构成严重不良行为,给予“3年内不再邀请参与科技发展中心承担的项目(课题)管理活动”的处理;确定13位专家存在的长时间迟到、拍摄会议材料等行为构成一般不良行为,给予“一定范围内通报”的处理。
相关处理结果已告知专家本人,并纳入科技发展中心专家不良行为清单。
通报称,科技发展中心将持续对评审过程中存在不良行为的专家进行严肃处理,请广大评审专家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坚持良好的学风作风,恪守科学道德准则,强化责任担当,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和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
近日,福建省三明市审计局在审计中发现公立医院医用设备采购不规范等问题,向市卫健部门发出《审计整改建议函》,要求督促该医院落实审计整改,并加强行业监管,以提高审计整改效果。
当地卫健部门已组织全面排查,对该院近五年所有采购项目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排查和识别供应商及其代表资格。目前审计及排查发现的九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并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处理,已提醒谈话8人,推动轮岗5人次,开展廉政教育1285人次。
福建审计厅官网在2024年4月9日发布的信息显示,三明市审计局组织开展公立医院医用设备和高值耗材采购使用及医疗收费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的是公立医院医用设备采购和使用绩效、医疗服务项目费用合理性、合规性等情况。
此举旨在促进公立医院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推进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公益性医疗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明卫健部门已建立一份供应商“黑黄名单”。其中,将被确定为串标行为的供应商纳入黑名单管理,严禁参与该医院采购工作;对疑似为串标行为的供应商纳入黄名单管理,需在院纪委及内部审计监督下,从严控制参与医用设备采购工作,已有23家供应商被纳入黄名单管理。
另外,对采购金额50万元以上医用设备采购项目,严格落实政府采购网分级审批机制,强化重点岗位管理,巩固审计整改成效。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网站近日发布《关于拟新增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名单的公示》,有八家医疗机构拟纳入医保定点,上海莱佛士医院位列其中。
作为新加坡医疗模式在上海的落地探索,新加坡莱佛士医疗集团在中国设立了这家综合医院,上海莱佛士医院在2021年7月开业,拥有400张床位,以全科医疗为主。
事实上,在上海莱佛士医院进医保之前,已经有国际医院被明确纳入医保结算的前例。2018年10月初,上海首家外资综合国际医院——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宣布经过测试,成为沪上社会办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随后,以心血管为特色的综合性外资医院——上海德达医院也宣布纳入医保结算。
这得益于2018年7月24日,上海出台“健康服务业50条”(《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鼓励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参照公立医院同等价格政策或病种费用标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对在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就医的医保病人,基本医疗服务的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公立医院同等收费标准予以结算,非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由病人自费。”
政策落地半年后,上海纳入医保结算的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已经增至五家,包括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嘉会国际医院、德达医院、泰和诚医疗诊所(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和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众多跨国药企正在通过裁员和精简产品管线等举措,作为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手段。同时,这些制药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布局上,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转型所带来的阵痛期。
根据行业咨询机构的统计,2024年一季度,裁员人数接近3000人;二季度全球医药器械企业报告的裁员次数超过45次。
裁员和优化组织结构已成为顶尖制药公司的新趋势。据媒体发布的一份2024年生物制药企业裁员情况统计显示,上半年,超过80家生物技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裁员,其中包括诺华、赛诺菲、罗氏、武田、百时美施贵宝(BMS)、辉瑞、拜耳等大型跨国制药公司。
在这一轮药企裁员中,削减研发管线、停止临床试验成为关键词,因此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核心研发人员均受到了影响。主要原因:一是受当前的整体市场环境影响;二是成本控制、提升研发效率;三是战略调整。
到三四季度,强生、吉利德等巨头也传出裁员信息。
吉利德(Gilead)近期宣布的新一轮裁员计划中,将解雇位于福斯特城总部的104名员工,自2025年3月14日起生效。前不久,吉利德还宣布了关闭西雅图办事处,并解雇了该办事处的72名员工。同时,吉利德还计划于2025年中之前关闭旗下公司Kite Pharma位于费城的一家工厂,具体裁员人数尚未公布。
不过,就目前吉利德对外透露的信息看,该公司的裁员计划还未波及中国市场。此外,吉利德表示,公司在总部进行的调整,旨在确保资源配置与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一致。
强生中国多产品线在年末也启动裁员,此次裁员规模为20%,主要涉及外科部门。公开资料显示,强生自2023年以来就被曝出有过多次裁员,涉及业务合并、关闭其制药部门的心血管和代谢部门、裁员其子公司位于美国工厂的员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