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硬碰硬的选择,让人敬佩

为纪念著名文学家徐迟诞辰110周年,《光明日报》刊发了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阳扬的文章《徐迟:勇当沸腾生活的记录员》。文章说,徐迟一直对报告文学这个文体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将报告文学视为“报晓”的、“曙光”的文学,认为报告文学“是新的文学,是美的文学,它是坚定信心的文学,它是纯洁信仰的文学,它是崇高信誉的文学”。而他的作品也成为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见证。

图片《哥德巴赫猜想》插图 绘画:赵瑞椿

新时代发展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当下报告文学写作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最让人诟病的是,有报告无文学现象,材料简单罗列,语言干瘪,工作味,广告味,八股腔,让人生厌。看徐迟的报告文学则不然,他特别强调报告文学的艺术性,他认为报告文学不应是事实的堆砌,更应是美的展现。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将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用诗人的情怀和笔触去描绘那些看似“生硬”的题材,使报告文学充满了艺术魅力。他的报告文学作品如《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不仅准确、全面地把握了人物和事件,还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学的美感和力量。

有报告无文学,是弊病;有文学无报告,也是弊病。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曾说,“我常常感觉,现在的很多报告文学作品,文学太多,报告太少。报告文学作品的强大说服力和根本伦理首先应该是报告。但我有时候挺怕读现在的报告文学,为什么呢?材料太少,抒情太多。我觉得,作为非虚构写作的报告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报告,对生活、事件的深入把握,并以最恰当、准确的文学手法给表达出来。”徐迟在创作报告文学作品时,始终坚守真实性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他推崇“文必以理为主,理亦以文而明”的创作态度。他的作品往往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调研为基础,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情况。这种对真实性的坚守和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在读者心中树立了崇高的信誉和形象。

作为文学家的徐迟,特别热爱高新科技,认为科学是人类最高的智慧,其他的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晚年曾大声疾呼“文学与科学结合是火烧眉毛的事”。他将科学视为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与方向,进而作为自身认知和价值评判的重要核心。他甚至偏执地认为只有书写科学,与科学相结合的文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新文学”。他的这种对科学的深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如《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来自高能粒子和广漠宇宙的信息》《计算机:迷人的精灵》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科学家的风采,也传递了对科学的尊重和热爱。徐迟的实践,对我们当下的报告文学写作具有很大启示意义。

徐迟诞辰110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即将创刊的《山东新时代报告》(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刊)创刊号上,将刊发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目的在于继承徐迟的文学遗产,近距离体味徐迟倡导的“内容主要是新事物的报告,而形式却是优美的文学”的文学追求。他以诗人的情怀全身心地创作看似有些“生僻”“生硬”的题材,在文学元素稀薄的领域开掘、发现文学的光泽,这种硬碰硬的选择,让人敬佩。当然,他始终关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用文学记录并歌颂沸腾生活的创作姿态,尤其值得报告文学写作者学习。

(大众新闻记者 逄春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