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更“善意”拥抱大众,“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研讨会在杭举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丰

被视为人类瑰宝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如何掌握“新潮”“时尚”的流量密码,成为现代人熟知追捧的新艺术形态?

11月27日,“多彩的世界”艺术图像中的文明叙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作为第二届“良渚论坛”的配套活动之一,来自中、美、英、法、德、日等国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交流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并分别围绕“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古代绘画与文物的数字化传承”“古代绘画与丝绸艺术”三个专题展开研讨。

图片

活动现场

“中国古画并不是束之高阁的静态遗物,充满魅力的文化除了成为学术界的研究对象,也应该是一种公共文化,是大众创作、使用和传播现代文化的灵感来源之一。我们保护中国古画的同时,如何平衡这一类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是值得关注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江讲座教授白龙(Andrea L. Baldini)在主旨报告中,提到应该建立一个“善意”的文化遗产版权机制,放宽保护古画的监管手段和使用范围,能够授权鼓励大众基于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进行讨论、研究和创新,让已经被视为历史的古画技艺融入成为活跃的现代文化一部分,得到更有效果的传承。

来自德国波茨坦应用技术大学的Andreas Bienert从数字化机器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角度,以柏林国家博物馆为例,讲述了文化遗产如何从一名“沉默的对象”转向“会对话的伙伴”。在柏林国家博物馆内有数千册古老手稿,数字技术能够尽可能帮助全球读者获得可解读其中含义的扫描件,让神秘的文本在大众面前会说话。

图片

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上的3D应用

此外,博物馆通过一套结合图像、声音的“Shift工具”,为即使有视觉、语言等障碍的游客提供多模式、多感官的增强体验。“设计成三维场景的电子立体书,搭配VR技术的旁白,能够唤起人们情感的流动,沉浸在这些古画古诗中。”Andreas Bienert指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正是传统绘画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传世作品,在物质世界与虚拟世界越来越趋于一致性的数字时代,让大众获得可靠性和可信度更强的古老文明记忆。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活动期间还举行了“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首发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