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九次会议(COP29)11月11日-23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本届缔约方大会讨论了全球碳交易框架、气候融资目标等诸多涉及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议题。其中,“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合作”主题边会15日在COP29中国角(China Pavilion)举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代表光华碳中和研究团队出席了该场会议并做主旨发言。近年来,学院组建碳中和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创新团队,聚焦研究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重大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以社科重大课题、部委课题、研究论文、人才培养项目、论坛和研讨会、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有力推动学术探索,服务“双碳”战略目标、助力全球气候治理、推动碳中和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创新发展。
学术研究讲好中国故事、共话气候治理——光华碳中和研究团队亮相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
11月15日下午,“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合作”主题边会在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中国角举行。本场边会由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协办,耶鲁大学国际领导力中心提供战略支持。
与会嘉宾合影
朴世龙作视频致辞
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代表主办方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发表视频致辞。朴世龙指出,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全球气候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目前国际社会的减排行动与《巴黎协定》确定的温控目标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本次联合国气候大会正是推动和强化气候行动的重要时机,期待巴库气候大会能够在推动《巴黎协定》实施方面取得扎实进展。朴世龙介绍了北京大学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碳中和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包括将“碳中和核心科学与技术”列为学校层面布局的四大重点交叉学科平台之一、成立碳中和研究院、设立“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治理”交叉学科博士点、开展数据智能驱动的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举办首届全球变化生态学前沿论坛、联合巴黎政治学院举办“北大-巴政气候周”等系列工作。
赵英民致辞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赵英民为本次边会致辞。赵英民系统回顾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自1990年正式启动以来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定要在艰难中勇毅前行,并要始终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确定的基本方向和原则。他强调,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合作。他就未来如何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提出四点建议:面对诸多挑战,应坚定不移地捍卫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各国应采取务实行动,切实履行《巴黎协定》中所作的各项承诺;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体制的建设,推动各国在现有基础上各尽所能,尽最大努力减缓气候变化,确保气候行动不倒退;有效发挥城市、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张海滨主持
边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张海滨主持。
主旨演讲环节
刘俏作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发表了题为“碳中和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旨发言。刘俏指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30·60”战略目标,必须破除关于碳中和常见的五个迷思 (Myths):(1)碳中和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领域的共同问题;(2)碳中和不只是涉及重碳排放行业,其关联产业同样值得高度重视;(3)碳中和不仅需要聚焦生产端,也与消费端息息相关;(4)碳中和的影响不只局限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增加经济社会运行成本,而更应看到碳中和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根本力量;(5)不应盲目追求立即实行全球统一碳价,应统筹考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刘俏强调,当务之急是突破认知误区、全面系统考虑、坚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碳中和愿景下的经济稳定增长,建立有效碳价形成机制、完善相应的财税制度、加大对处于碳生产网络节点位置的行业的投资,重塑企业发展理念与战略决策,改变居民消费和出行等一系列有益举措。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英国外交部气候司司长戴比·帕米尔(Debby Palmer),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毅,美国前驻华环境科技卫生参赞沈岱波(Deborah Seligsohn)、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等嘉宾分别就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美气候合作、中英气候实践以及全球碳中和进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分享,从多角度多视点为新形势下全球气候治理贡献解决方案。
“中国角”有力传播了中国声音、充分推动民间气候外交交流对话,努力讲好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
“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气候治理的未来”环节的嘉宾讨论
“国家合作强化气候行动”环节的嘉宾讨论
深化交叉融合,“碳”求高质量学科建设
凝聚智识,“碳”路未来,碳中和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作为光华管理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一直受到学院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
早在2010年,厉以宁先生就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关注了低碳绿色经济领域,提出了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九点看法。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动“有组织的科研”,学院在碳中和领域的研究方向更清晰、创新性更高、系统性更强,成果也更丰硕。学院成立“碳中和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创新团队”,参与筹建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为北京大学在碳中和社会治理的研究贡献了重要力量,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积累下宝贵经验。
开展研究课题,寻求经管前沿理论新突破
学院课题组申报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碳中和与稳增长协同推进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并获批立项,以扎实的学术探索深刻回应碳中和愿景下,我国经济转型模式和路径,为政策和实践提供突破性的创新理论基础。在国家发改委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团队从碳价格、低碳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角度为碳中和目标下的财税金融政策选择提供有力支撑。
发表高质量论文,讲好“碳中和”中国故事
学院碳中和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创新团队在《Fundamental Research》《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并形成大量工作论文。通过系统解读碳中和给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带来的新问题,拓展碳中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前沿和理论内涵。例如,2022年,刘俏、陈泽丰、肖筱林三位教授在Fundamental Research期刊发表《A theory of carbon currency》一文,提出了“碳元和碳本位制”的概念性框架,倡议建立以碳价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任菲、卢瑞昌、高彧三位学者开展《我国消费人群低碳行为与激励》研究,从消费端看碳中和,基于低碳行为参与人数、低碳行为绿色能量两个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刻画了我国消费人群低碳行为的特征及变化情况。
学院连续三年发布中英文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碳足迹报告(2021、2022、2023)》,是首个发布自身碳足迹报告的大陆商学院,这是履行低碳社会责任的承诺和行动,也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意愿表达。
滕飞团队申报的《生态文明的中国实践:多层次碳市场建设前沿案例研究》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21年主题案例,梳理中国实践、提炼中国案例、呈现中国贡献,为案例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
传播学术成果,国际交流彰显学人担当
2024年5月29日,中美地方气候行动高级别活动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召开,会议旨在落实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和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刘俏教授受邀出席活动,在主题对话“促进地方适应性发展”环节做主题发言,与其他来自中国广东、上海、北京、重庆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美国蒙大拿州、华盛顿州、马里兰州、明尼苏达州、阿肯色州等两国20个省、州和城市及企业、智库等200多名代表对话交流,传递理性声音。
举办会议论坛,搭建政产学研交流平台
学院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共同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高层论坛。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并作特别致辞和主旨演讲。
学院还举办了多次碳中和论坛,以及大大小小的研讨会,围绕碳中和经济学和管理学,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研讨和交流。
赋能双碳产业,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学院连续推出两期“碳明未来·双碳时代战略家”长期培训课程和一系列线上线下课堂,聚焦企业低碳转型进程中认知趋势、重塑战略、精进管理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转化“双碳”前沿学术成果,传递智慧思想,已成为赋能双碳领域企业家群体建立顶层认知、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级平台。
在此次cop29大会上,光华的校友们和他们的企业积极参与,围绕应对气候危机和绿色经济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分享中国企业推动绿色转型经验,也同时借助这一国际会议,积极提出倡议,寻找新的商机。
气候治理无国界,履践致远,虽难必行。要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协同合作,需要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需要果断有力的气候行动,也需要底层深刻的价值共识。未来,光华管理学院将勇担使命、聚合资源、探索前沿,不断发展壮大碳中和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创新团队,加大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持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行动方案,以有组织的科研服务“双碳”国家战略,在国际舞台传播学术思想,让智慧迸发更大价值。
来源 |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光华思想力智库办公室
编辑 |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