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凤酒”寻周记 探源礼乐文明】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周王世系由此得到印证

图片图片




11月20日,沿着周人的迁徙路线,采访团来到了出土27件国宝重器的地方——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进入杨家村,映入眼帘的一块石碑便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上面赫然刻着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的题字“国家珍贵文物保护功臣”。这块碑的背后,就是2003年发现27件青铜器的第一人王拉乾家。

图片

记者实地探访杨家村窖藏遗址

和68岁的王拉乾老人寒暄一番后,王拉乾带着大家向北边走了约500米,来到出土27件国宝重器的地方。那是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塬,距离地面10多米高的陡坡上,王拉乾指着半坡上一棵柏树说:“就是在这棵树底下,出土了逨盘等27件宝贝。”

回想起21年前的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王拉乾回忆,2003年1月19日,同村村民要盖新房,他和王宁贤、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承接了拉土垫庄基的活儿。当天下午4点半左右,他正抡镐挖土,挖着挖着觉得响声异常,坚实的黄土下传来像闷鼓一样的嗵嗵声。他停了下来,发现地下是空的,接着用铁镐轻轻挖了一下,出现了一个拳头大的洞口。

虽是隆冬时节,但那天天气晴好、日丽风清,在阳光的照射下,王拉乾往洞口一望,只见黑暗中一片青光闪亮,干活的王宁贤、王明锁也睁圆眼睛,看到了诸多文物。一时间,几人惊呆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回想起1955年、1972年、1983年、1985年,村上曾出土过重要文物,干活的5人立即作出决定:文物是国家的,在咱们手里不能丢,这事一定要保密。接着,王拉乾用土块把洞口堵严实,恢复了窖藏原状,他与干活的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现场守候;王宁贤则回家打电话把这一情况汇报给文物部门。当晚8时许,由市文物局、市考古队等单位组成的专业队伍来到杨家村,开始了文物提取工作。经过清理,确定窖藏共发现逨盘、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单五父壶等27件西周时期青铜器。

图片

采访团在眉县博物馆参观

随后,李学勤、李伯谦、徐天进等多名国内顶级考古专家专程从北京赶到宝鸡,对27件器物作了认真细致的查看,并对铭文作了辨识,发现件件有铭文。一名专家感叹:“这是21世纪初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

发现文物、保护现场、积极上报,27件文物完好无损,文物部门对5位村民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在2004年举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入选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何以获得这么高的荣誉?眉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27件青铜器铭文共计4045字,在以往青铜器出土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为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特别是逨盘,盘内底铸铭文21行372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印证了《史记·周本纪》中对西周诸王世系的记载,可以说这372字既是一篇西周通史,也是西周时期单氏家族的家谱。

如今,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厅,集中展示着2003年杨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实物,每天都有许多游客驻足观赏。王拉乾曾多次带家人来到博物院,给他们以及游客讲述27件青铜器被发现的经过,希望更多的人自觉爱护文物、保护文物古迹,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锐


声音


眉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攀锋:



村民一铁锨铲出西周断代史


图片

在看似普通的一座台塬边,村民取土时一铁锨铲下去,竟发现珍贵的青铜国宝,数量竟然有27件。眉县杨家村窖藏文物的出土是一次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其中也有值得人们学习的群众护宝的生动故事。

眉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攀锋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杨家村遗址范围内有过五次文物出土,其中四次均为青铜器,尤以杨家村27件青铜器窖藏最为有名和具有代表性。这说明在西周时期,周人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们以往认为的周原一带。

“杨家村窖藏被考古学家李伯谦誉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逨盘上的372字铭文,对西周王室变迁和年代世系都有明确记载,堪称一部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断代史。”王攀锋说,青铜器的最大价值在于其铭文,杨家村窖藏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精美、纹饰华丽,且件件有铭文,总共达到4045字,这些都是研究西周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曙斌




记者手记


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
罗锐

先是挖出拳头大的洞口,通过观察发现青铜器窖藏;再用土块把洞口堵严实,恢复窖藏的原状;然后分工明确,四个人现场看守,另一个人打电话上报文物部门。杨家村5位村民的这一系列护宝操作,使得27件青铜器完好无损,为西周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物传承历史,启迪未来,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不仅是文物部门的职责,更是广大公民应尽的义务。杨家村5位村民护宝的故事,激励我们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