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文化消费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特色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原创性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高质量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对策与建议,助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对策;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消费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如此,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与问题,急需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传统文化产业到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实现着创新、发展与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繁荣文化视野和文化产业”的版块内容里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从战略层面为文化产业做了部署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数字化相融合,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国家层面愈加重视文化产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一方面,从供给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多样性特征。它主要涵盖多个领域,包括影视、音乐、出版、网络文化、传媒、艺术等。这些文化产业不仅丰富了文化供给类别,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影视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艺术创作,也促进了旅游、广告、网络文化、衍生品等产业的联动。另一方面,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市场需求也在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这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为1894万人,2021年为1947万人,2022年为1898万人。2020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约为13.9亿元,2021年约为16.38亿元,2022年约为16.55亿元。从经济层面来考察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较为现实,根据《2023年中国文化消费市场报告》显示,中国文化消费总额达到9万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6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59亿元,增长5.9%”。“前三季度,文化领域九大行业营业收入保持上半年全面增长态势。其中,文化装备生产、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投资运营4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分别为10.0%、8.2%、7.2%和6.9%。”“文化企业利润总额稳定增长,互联网相关行业带动作用较为明显。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9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93%。从行业中类看,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行业实现利润带动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数字文化、影视、演艺产业等领域,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格局。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其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产业的总量庞大,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首先,传统文化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较低。文化产品主要集中于传统文化产品制造和流通,而对高附加值的创意设计、研发等环节投入不足。其领域主要是关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创意产业、数字文化和文化科技等领域尚未形成规模,无法满足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以影视产业为例,虽然市场规模巨大,但仍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公司手中,而中小企业则面临融资及市场开拓的困境。其次,文化产业链条相对短缺。许多文化产品在创作、生产环节表现出色,但在市场推广、品牌建设和后续服务等环节较为薄弱。这就导致该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难以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此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新兴业态缺乏重视,导致市场活力不足。虽然国家层面也提出了转型升级的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仍显不足。
2.文化原创性不足
当下的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企业过于依赖模仿和快速复制,缺乏真正的创新和原创能力。有不少产品创意仍然囿于传统文化和固定的模式,缺乏对新时代背景下新思想和新题材的深度挖掘,缺乏高附加值的创意设计和研发,导致整体产业竞争力不足。在影视、音乐等领域,大量作品存在“模仿”现象,缺乏独特的创意体现,整体文化创作的原创能力羸弱。在国际上依然如此,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国内许多文化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国外相似,缺乏独特的中国文化特征和中国元素个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乃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中国的影视产业也在最近十年间迅猛突破有所发展,票房收入增加且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但是,与好莱坞等国际竞争者相比,在原创力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国内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原创作品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这种环境抑制了创新精神,许多创作者更愿意选择那些风险低、投资相对稳定的项目。
3.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知识产权问题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版权保护不力,侵权现象泛滥。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盗版现象严重,导致原创作品的经济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正版文化产品的市场发展。虽然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逐渐增强,出台了多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但实际执行中问题百出,如执法力度弱、公众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高质量人才的短缺与流失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和支持。然而我国文化产业高端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极为短缺,尤其是在创意设计、营销管理等高端领域。一方面,大量人才流失。因待遇和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导致很多优秀人才选择了其他行业或去国外发展,形成了高端人才流失局面。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育体系未能有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敏感度的人才。加上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创新不足和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在某些专业的原创方面难以应对全球文化产业竞争的挑战,抑或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市场营销能力不足
有不少文化企业在市场营销上能力欠缺,导致潜在的文化产品难以进入市场。第一,可能由于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一些从业者在艺术创作或文化传承方面具备专业素养,但在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第二,可能因为有些企业缺乏市场意识,在产品创作和开发时过于关注自身的艺术价值,忽视了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导向。第三,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在市场推广和营销活动上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较小。第四,数字化转型滞后。目前数字经济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很多文化企业未能及时进行数字化转型,错失了在线营销和社交媒体宣传的良机。同时,加上不少企业缺乏系统的品牌建设与推广策略,导致文化产品无法被消费者有效认知,品牌影响力不足。
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当前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挑战。针对所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更为系统和长远的规划,同时,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问题,以提升整个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应对策略如下:
1.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应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还应与企业沟通结合,同心协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尤其要鼓励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比如通过激励创新和扶持中小企业来鼓励多样性。
2.增强文化原创能力
针对原创力不足问题,应广泛支持鼓励原创文化作品,激励企业和个人开展原创活动。加强对优秀原创故事和剧本创作的支持,吸引更多优质创作人才,以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可以以设立基金、安排竞赛、开办展览等形式支持优秀文化创作项目,提升社会对文化原创作品的重视。还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其市场认可度与效益转化率。还需要加大对文化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市场机制,着力保护知识产权,并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应重点完善和制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版权保护机制,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护文化创意者的合法权益。还要增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在社会上应广泛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鼓励人们支持原创,提升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重视。
4.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引进
针对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应加强政府、高校、职业院校合作,精准地培养更多符合文化产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同时,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选拔眼界宽广、知识储备充足的海内外复合型人才加入,高质量、快速推动产业的创新性发展。企业内部也应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薪酬水平,精准实施人文关怀,适度创建竞争环境,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留住核心人才。
5.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首先,应提高对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并建立有效的市场调研机制,深入了解消费者内在需求和市场趋势,从而更好地调整产品和服务。其次,拓宽宣传渠道,响应数字化战略。应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除了正常的广告宣传,也可以借助新媒介、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在线活动等新兴平台进行多渠道营销,扩大受众范围,进行文化产品的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再次,需要增加营销资金投入。应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市场营销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优化预算配置,关注品牌建设和推广。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及市场推广资源,推动文化企业健康成长。
6.文化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文化展会、建立国际合作平台等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加强品牌营销,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中国的影视产业近年也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如《战狼2》、《流浪地球》等影片,不但走向了国际市场,且在国内、国外市场都赢得了高票房和好口碑。这种成功得益于优秀的创作团队,也显示了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
7.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终端的快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各类数字文化平台涌现,它们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是值得重视的营销渠道,也是创新内容和提升宣传品质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愈加重要。数字文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是市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成为未来发展重点。应鼓励投资数字文化内容的创作与开发,支持数字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8.建立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
要实现规模化经营,就应鼓励不同文化产业领域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园区和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与服务,促进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最后,还要推动文化企业间的多重合作与资源共享,鼓励文化行业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提升从业者的市场营销能力,让文化产业形成合力,实现更广泛的市场开拓与品牌提升。
中国特色文化产业要以“中国特色”为基础,推动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这不但是中国人勤劳致富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国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如今,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享受到了时代所带来的流量红利,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要想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明确发展方向、全面优化产业结构,着重提升原创能力,切实增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完善产业链和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只有这样,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不仅会为国家经济增添活力,也将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马晓静,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功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3BKS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