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重要三堂课,不能全靠“悟”

全文2315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半月谈融合报道栏目“校园话题”连续推出3篇文章,关注爱、生死、性这3个人生最基础的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

02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是在懵懂中自行摸索,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03避讳与缺失背后隐患重重,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性教育、生死教育的普及和引导。

04专家建议,家长和老师应先学习和脱敏,以更客观、更科学的方式和孩子开展性教育、生死教育。

05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各司其职,加强相关课程的落地、编写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教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如此重要三堂课,不能全靠“悟”

图片

半月谈评论员 艾福梅

近期,半月谈融合报道栏目“校园话题”连续推出3篇文章:《有多少人的性知识是靠自己“悟”出来的?》《我们如何和孩子谈论“生”与“死”?》《你会“爱”吗?》,令人没想到的是,关于爱、生死、性这3个人生最基础的话题,会如此火爆。

有人读文章,有人照镜子。爱,是生命中最温柔也是最强大的力量;生死教育则能让我们勇敢直面死亡,珍惜宝贵生命,活出自我价值;而性教育,更是孩子成长中绕不过去的话题,对他们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此重要的教育,大多数孩子竟然是在懵懂中自行摸索、自行体会。不说爱、忌讳死、避谈性,也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图片

避讳与缺失背后隐患重重

在相关讨论中,有一则留言十分刺目:“我的性教育来源:浏览器小广告;我的生命教育来源:亲人的离世。”

性教育、爱的教育和死亡教育讲的是身体的完整、灵魂的充沛和生命的价值,本应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但长期以来,这条求知的路上却充满了试错与挫败,有人埋下未来情感困扰的种子,有人陷入对死亡的焦虑和无尽的虚无,也导致早恋、婚前性行为、遭遇性侵害而不自知等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李酒酿甜桃分享自己的经历说:“小时候没有感受到爱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都不太健全(我说我自己)。我会被小说和影视剧里的亲情感动得哇哇哭,但现实里有人对我表现出明显的偏爱(是偏爱不是普通友善那种),我就会觉得特别手足无措,进而会觉得恶心和反胃。不能用正常心理理解和接受别人的爱意。”

@鲤鱼说,他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只是在小时候突然想到爸爸妈妈可能有一天会死去,伤心地抱着爸爸哭。后来过了不久,爸爸因为事故走了,他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才缓过来。“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只是需要有人教会你告别。”

性教育,更是难以启齿的环节。在不少家庭中,性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课堂教育也仅限于课本“大家自己读一下”。一些家长担心一旦开启这个话题,孩子会接触到更多不适合的内容,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渠道更加多元,主流渠道缺失的性教育往往会以奇怪的方式开启孩子的认知。

有网民说自己在视频账号里分享一些可爱日常,却收到非常多猥琐大叔的私信,说的话特别恶心,但她依然因为担心妈妈没收手机而不告知;有网民发现正读4年级的小姑子玩游戏时加的好友说自己有病,喜欢看女孩子的脚,让小姑娘拍脚给他看,小姑娘不懂,出于同情心就拍了;还有网民说,自己的性教育开始于十四五岁时被同桌猥亵,到现在十年了有时候还做噩梦被吓醒……这些留言都充分说明,适时、恰当的引导,才是保护孩子的最佳方式。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把性教育视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就像洗手吃饭一样自然,这是孩子成长路上必经的一课。

图片

“青春期性教育展览”上的“胎儿发育过程”模型

观念的进步点亮更多孩子

在梳理读者留言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温暖的分享。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也在转变,这些共同堆积出来的量变正带来质变。许多年轻家长不再避谈生死与性,不再羞于表达爱,曾经“淋过雨”的他们“养孩子就像在养小时候的自己”。

爱是尊重、是理解、是只因为你是你,无需在前面加一个条件。@干啥啥都程女士说:“上周幼儿园放学带女儿去吃冰激凌,路上女儿超开心,她说:妈妈是因为今天我很乖所以带我去吃冰激凌吗?我说不是,是因为今天天气很热,你也不咳嗽了,因为妈妈爱你,想让你开心,所以我们去吃冰激凌。”

性教育不是宣扬性,而是教会孩子正视人类的客观生理特征,学会保护自己。@西西拉不到人说:“我的妈妈在我5年级时就给我买了本性教育的书,很感谢我的妈妈在这方面的引导。在我初潮的时候我爸妈给我买了巧克力、蛋糕,去庆祝我成长为女人。我发育比较晚,初三才初潮,但是我的妈妈也是仔细地教我去应对月经。”

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在发力。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堂,通过写墓志铭、参观殡仪馆、旁观遗体火化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敬畏生命。在中小学阶段,教育部也印发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旨在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只有让孩子们正视死亡,克服恐惧,同时认识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才能更好珍惜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社会组织也在“补位”。2013年,全国百名女记者发起成立公益组织“女童保护”,旨在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性侵事件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会给整个家庭蒙上阴影。我们团队就是想把防性侵教育像做事业一样做好,努力填补儿童防性侵知识的空白。”“女童保护”宁夏向日葵团队负责人郭荣说。

图片

需要补课的不只是孩子

“一个官方媒体居然谈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在性教育篇下,有网民如此评论。虽然这条评论引得网民群起而教育之,但从此类言论以及网民留言来看,需要补课的不只是孩子。

“女童保护”公益项目讲师杜利景说,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性教育,这可能会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伤害,比如孩子小时候摸了自己的生殖器官去责骂孩子,导致他们对自己身体产生误解和恐惧;在孩子青春期时忽略他们在这个阶段对认同感的需求,遭到家长打压后,可能会让孩子内心种下自我怀疑和自卑的种子。

在爱的教育方面,一些家长还常常错误示范何为“爱”。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责任感;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情感需求;还有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使用暴力,给孩子心灵带来极大伤害。这些跑偏的“爱的教育”,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和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所以,家长和老师等成年人应先学习和脱敏,只有他们能够不被所谓的传统观念裹挟,放下顾虑、放平心态,才能更客观、更科学地和孩子开展性教育、生死教育,以适当方式和态度解答孩子关于性的疑惑,引导教育孩子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正确对待生与死的责任,也才能给孩子创造平等、开放、互动的爱的教育环境,培养出健康又阳光的下一代。

当然,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也应各司其职,加强相关课程的落地、编写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教材,让家长和老师清楚明白该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全社会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助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