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是否有这些现象:学习上粗心得不行,经常性地丢三落四;作业本上的错五花八门,其实所有的都会;聪明劲没问题,就是粗心大意;一天到晚“魂不附体"、忙忙叨叨、毛手毛脚......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纠正这些毛病呢?
本期节目福州市前屿小学书记、校长陈素娥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谈青少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福州市前屿小学书记、校长
福州市心理健康教育陈菡名师工作室成员
晋安区陈素娥名师工作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衔名师
晋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员
家长发脾气虽能短暂宣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但非有效情绪管理,可能加剧问题,很多家长事后又会为自己的“乱发脾气”后悔不已。
当家长发脾气,孩子感受到威胁时,会选择“战斗”或“逃跑”作为本能反应。不论是哪种行为应对模式,指向的都不是家长所期待的习惯养成。所以,家长期待通过自己的情绪让孩子记住教训,养成习惯这是不可取的。
面对家长的批评,孩子的脑子一片空白,内心六神无主。只有当孩子能冷静下来,用理性去思考问题时,前额叶才会被激活,进而抑制杏仁核的活动,不被情绪所裹胁。
“家长意志”后果是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家长的意志可以凌驾于校规之上!那以后遇事“唯家长意志事从”,不顾忌他人的要求与看法,进而形成“个人意志可以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的认知,埋下违法乱纪的隐患。
家长的情绪不稳定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反之,家长的情绪稳定时,孩子能够以更加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这将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会学习到,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应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如孩子的身高是不断发展的,认知水平和各种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不同的孩子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不会让一个婴儿独自过马路,家长不能用初中生的标准要求还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衡量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揠苗助长。要充分学习并了解现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及特点,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培养行为习惯。
人类是群居的,尊重“边界”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学校对孩子而言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习社交和遵守公共规则的小社会。家长应支持孩子面对学校或社会问题,避免越界干预,同时理解并尊重他人边界。学校规定作为边界的一种,有助于孩子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然而,遵守规则也需灵活权衡,但在孩子具备足够道德判断力前,需谨慎引导其理解何时可灵活应对。
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素质,才能让好习惯落地,家长朋友们重视起来!
记者 | 黄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