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赋能城市形象,深圳街道办出全国性文学奖

如果说好的文学作品是浮华世界的精神内核展现,那么文学奖必是具有无限动能的引擎,它驱动文学创作与生产,让作家及其作品获得更多社会意义上的价值体认。而文学奖与一个城市的关系,则在某种层面上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属性、创意能力,甚至未来走向。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时,热爱文学的人都会将目光投向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诺贝尔奖塑造了斯德哥尔摩的城市形象与国际影响力。反观国内,文学奖也正在让更多城市焕发光芒,比如最近的“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举办,让南宁一时成为文学意义上的焦点城市。而在11月的深圳,同样有这样一个面向全国的文学奖,吸引了全国文学爱好者的关注,这就是第十一届深圳文学季暨第七届红棉文学奖颁奖典礼。

创立于2017年的红棉文学奖最初由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发起,依靠其创办的文学内刊《红棉》这一文学平台与作者群,逐渐由一棵文学小树长成为今天可以为文学爱好者、作家、诗人遮阳避雨的文学大树。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文学创意与初心,因为一股持续的韧劲,如今已成为被国内文学界广泛认可的文学奖项。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在2023年出席“红棉文学奖”活动时提到,“在文化建设上,横岗‘小街道’有着‘大情怀’”,《红棉》由最基层的街道单位创办,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少见。一个街道办出全国性文学奖,《红棉》与红棉文学奖正是用文学讲好深圳故事的典型案例。

注重新人的发掘与深圳本土作家的扶持

11月5日,第十一届深圳文学季暨第七届红棉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市红立方举行。现场文学气氛拉满,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文学工作者齐聚,见证本届红棉文学奖的颁发。自今年5月6日第七届红棉文学奖启动,共收到全国参赛作品5000多件,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评审委员会由茅盾文学奖评委,省市作协、鹤湖智库等专家组成。经过严格评审,共评出了年度特别贡献奖1名,年度科幻文学奖1名,年度新人奖1名,小说、诗歌、散文主奖各1名,评审奖各3名,优秀奖各5名。

图片

深圳作者周慧凭借其首部作品《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获得“年度新人奖”,周慧在2024年文学圈的冒出得益于诗人黄灿然的鼎力推介,1974年出生的她,可谓是半路出家闯入文学的窄门,在深圳工作十几年,做过文员、助理、销售和人事经理,十年前被动辞职后,误打误撞搬到洞背村,成为诗人黄灿然与孙文波的邻居,在诗人的鼓励下,她陆续完成《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一书的写作,并确定以写作为未来的方向。授奖词如此肯定周慧的写作:“大量角落里蒙尘的事物和‘诚实而无用’的生活,经过她真诚地打量,对自己半生的观照和审视,对选择回归自我、寂静、放逐、自由的勇于接受,呈现了一种自然写作的坦然,以及哲学意义上的智性。”

对新人的发现与奖励,一直是文学奖最有意义的一部分,红棉文学奖从创立之初就注重新人的发掘与深圳本土作家的扶持,比如2023年“年度新人奖”获得者王艺洁,的确是一位才来深圳不久的“文学新人”,她的获奖作品《捕风人》着力于对深圳商界及金融界人物的塑造,正如授奖词所描述,王艺洁的作品写出了少见的抒情性和笔下人物的共情性,显现独特风格的辨识度,也体现了她执拗的文学追求。而王艺洁也表达了对红棉文学奖的感怀:“感恩于在文学之路起步伊始便能崭露头角,感恩于红棉文学奖给了一位新人写作者被看见的机会,感恩于能在这张深圳文化名片上留下一笔属于我的色彩。”从王艺洁的感言,可以看到红棉文学奖作为一个让更多新人被看见的平台与媒介,是真正体现了其价值与功能。再比如,近年来红棉文学奖还推出了肖千超、张夏、蒋小平等一批深圳本土作家,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图片

今年的“年度科幻文学奖”颁给了深圳作家王诺诺,王诺诺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科幻作家,她是《科幻世界》杂志专栏作者,曾出版《地球无应答》《故乡明》《浮生一日》等小说集。此次她的获奖作品《天钩牧藻》,以奇诡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末日般的未来世界。这部科幻新作,笔触细腻动人,科幻设定独特而严谨,兼具可读性与思想深度,它让我们返身凝思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未来危机。颁奖当日,王诺诺因在俄罗斯参加世界科幻文学交流大会,而未能亲临颁奖现场,她通过视频分享了自己的获奖感受,她期望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深圳,以科幻小说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的关注。

为文学评价体系贡献了多维、多元的审美体验

有意思的是,今年获得诗歌组主奖与散文组主奖的诗人、作家都来自山西,诗人张二棍是一位80后,他凭借诗集《搬山寄》获得诗歌组主奖,作家玄武是一位70后,他以自然博物为主题的散文集《在草木与兽之间》获得散文组主奖。张二棍的诗中既有对人生困境的思索,又有对世间温情的捕捉。他用质朴的语言勾勒出生活的百态与人性的复杂。他以愚公般的执着,搬起内心的山峦,探寻自我、众生与天地的奥秘。他如一位沉静的观察者,将乡村的信仰与城市的喧嚣、梦想的高远与现实的无奈一一呈现。玄武怀着一颗虔诚而谦卑的心,展开以自然之物为中心的叙述,从《在草木与兽之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喜悦与悲悯,温暖与感伤。玄武以凌厉的思辨,建构起一个独特广袤的精神世界,在对万物的体味和感受中,也体悟到了自身生命更丰富的意义。两位的作品都充满诗性,展现出诗与思的精神旷野,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

图片


图片


备受读者喜欢的作家蔡崇达凭借作品《草民》获得小说组主奖。“《草民》藏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危机和主体危机,也是对主体内在生生不息力量的挖掘。《草民》到时代的危机中去,到心灵的焦渴中去,到写作的燃点中去。蔡崇达走在孤独的路上,倾听天命的回声,与普通人共情交感,深入他们的爱痛悲欣,并赋予他们力量。蔡崇达以重返故乡的方式,书写了中国式的文学启示录:到心灵非此不可的区域中去,去寻求力量、超越及与时代相遇的可能。” 蔡崇达在获奖感言中说:“红棉文学奖有着独特的意义,区别于宏大结构下的标识,它萌芽于民间,来自社会的根部。而深圳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根部所在。红棉文学奖或许呈现出社会最细微处,对文学表达的感受。《草民》是一本试图写出中国根部的小说,感谢根部看到了根部,连接上根部。”他的作品通畅易读,或许因为其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让其找到了用质朴简洁的语言表达严肃思想的砝码,其之前作品《皮囊》成为畅销书亦在情理之中,相信这一段授奖词,定能引起尚未读过《草民》的读者的好奇与好读之心。

图片

今年的年度特别贡献奖颁给了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其再版的评论集《必要的角度》,以诗人和译者的双重视角,深入剖析了有关诗歌和翻译的诸多重要话题,凝聚成一份语言修炼的探索指南,呈现其天才洞见和诗学理想。黄灿然在领奖时发表感言,高兴地感慨:“今年是我从香港迁居深圳十周年。来深圳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亚于当年我从香港去广州读大学。为了上大学,我去学英语,结果发现我更喜欢英语和翻译而不是大学 。在大学里我还喜欢上写诗。从此写诗和翻译就决定了我的人生,又因为写诗和翻译而写些跟诗歌和翻译相关的评论。简单地说,就是写诗、译诗、谈诗。做这种很少人欣赏的工作而还有人欣赏,欣赏之余偶尔还有人给一个奖赏,是件美妙的事,而把奖颁到我居住的地方所属的龙岗区,则是一个惊喜。还有,我来深圳最初八年,住在龙岗区最后一个村子洞背村,我的邻居周慧就住在我楼上,今天她以她的第一部散文集获得新人奖。两个楼上楼下的八年的邻居,同台得奖,这样的机缘与巧合,何其难得!”

的确这是一件美妙的事。也正如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所评价的,“红棉文学奖”的创立,是对深圳文学奖项的精彩补白,体现了组织者的超拔魄力与担当,多年的高贵坚持,更显智者之慧勤者之劳。而奖项本身早已蜚声大江南北,成为光彩夺目的文学品牌和文化名片。

图片

王国猛表示,纵览今年的获奖作品,对特别贡献奖,年度新人奖,年度科幻文学奖获得者的强聚焦,对一批常年笔耕深圳基层作家的再关注,集中体现了深圳文学“立足时代、扎根人民”的在地性,彰显了深圳文学不断向阳生长的郁勃力量。与此同时,赛事对网红、流量作家的追踪关注及饱含热情的慨然嘉奖,深切表达了主办方坚持“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的初心。

阅读获奖作品,是一次打破藩篱的高台观礼、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作品既有剖析现实的真知灼见,也有探索历史的深邃“历程”;既有张扬起伏的生命困顿与自我救赎,也有激荡灵魂的文化触底与托举。读来恰如百卉萌动,又似利刃出窍,或新鲜奇趣,或老辣持重, 既有生命的宽度,又有人性的广度,如探太空,如入大地,在云卷云舒间,生活的况味扑面而来,在浅红深碧处,善美之情溢于言表。总之,这些获奖作品的隆重推出,凝聚着组织者的精心,体现了评审者的用心,传达了作者向美,向善,向上的孜孜追求,为文学评价体系贡献了多维、多元的审美体验和美学力量。

翻阅一下历届红棉文学奖的获奖名单——邓一光、于坚、林岗、郑小琼、张鸿、世宾、黄礼孩、姚风、王威廉、陈崇正、塞壬……这众多的优秀作家及其获奖作品,亦充分印证了王国猛所言非虚。

从街道到全国的发展,呈现了移民城市的精神诉求

一个街道办出了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文学奖,人们不禁会追问这背后的缘由与动因?

作为文学内刊的《红棉》创刊于2015年,它的创刊初衷是为了给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在深圳的广大作家和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后续也造就了《红棉》成为有多元化作品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学阵地。《红棉》主编阮雪芳介绍,《红棉》目前已发行近七万册,已刊发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地区名家名作和本土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横岗与文学结缘,要回溯到2005年,当时,横岗街道编印了文摘内刊《文海撷英》,一本轻薄的文学册子承载了最早一批横岗文学爱好者沉甸甸的梦;2009年,横岗街道成立了全区首个街道级文学协会。从《文海撷英》创刊开始,聚集了从公务员到来深建设者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原创文学的创作体量已渐成规模,培养了一批长期活跃在龙岗辖区内的作家。彼时,横岗就已经作为龙岗的文学重镇崭露头角。2015年,“横岗文学现象”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各类文学“大咖”关注,横岗文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些此起彼伏的文学现象和横岗群体性作家队伍都成为《红棉》创办发展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营养。

图片

与《文海撷英》相比,《红棉》的创刊起点更高。它带着《文海撷英》的本土积累,面向全国征稿,栏目设置更为丰富多样,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访谈、报告文学等多个体裁,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展示平台。打工文学作家梁卫平说,“《红棉》定位精准,既有名家实力作品,又扶持本土作家……作为本土作者,《红棉》给了我鼓励”。

阮雪芳介绍,在创刊初期,《红棉》便确定了“内容为王、多元创新、文化共建”的办刊理念。《红棉》刚创刊的前两年,将目光聚焦于深圳本土文学,深耕细作,设立了“小说河”“散文潮”“诗歌海”“评论台”“风物志”等丰富多样的栏目。这一时期,《红棉》不仅成为横岗乃至龙岗文学创作的孵化器,还逐渐吸引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精英,共同书写深圳故事,展现地方人文风情。现如今《红棉》每天会收到一两百件投稿。基层政府主动作为履行文化担当使命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容小觑。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其独特的城市气质和文化底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这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中,《红棉》不仅承载了记录时代变迁、反映社会现实的使命,更成为异乡人寻找精神寄托、表达内心情感的港湾。

龙岗作家张夏谈到创刊初期的《红棉》,给予这样的评价:“《红棉》让很多本土作者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能相互交流,质量相当不错,这是非常可贵的。”

图片

面对网络时代的冲击,《红棉》在继承和发挥文学内刊的传统功能基础上,不断构建完整的文学生态,扩容内生力和传播力,进行自我“造血”,以满足地方基层文化建设新需求。2017年,横岗街道在刊物基础上,邀请广东省作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联合深圳市作家协会、龙岗区文联设立“红棉文学奖”。依托街道、区和市级等多方力量扶持,已成为深圳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颇具知名度的文学品牌,国家、省、市、区主流媒体的多次报道也从侧面予以了力证。吴义勤评价:“‘红棉文学奖’从横岗街道出发,立足龙岗,立足深圳,面向大湾区,面向全国。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界一个有独特品质的文学奖项。《红棉》刊物虽然只是一份文学内刊,但是在积极培养文学新人,不断刊发优秀作品,培育文学土壤,服务基层作家方面,却显示了大情怀,大境界,大格调,大追求,为促进龙岗文学生态的繁荣,当地作家的成长以及地方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贡献。《红棉》文学奖与《红棉》刊物互为表里,互相成就,为深圳文学、大湾区文学注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红棉》在2018年后开始了从深圳走向全国的跨越性发展。通过参加全国内刊工作会议等高端文学交流活动,《红棉》在全国文学舞台上崭露头角,逐步引进全国优秀创作资源,促进文学交流,拓宽本土作者的文学视野。这一阶段的《红棉》,不仅保持了本土文学的深厚底蕴,更以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引领性,成为深圳文学品质的重要代表。而红棉文学奖的加持,更使《红棉》成为一个多元、立体的文学平台与媒介。

深圳市龙岗区文联主席林楠在谈及这内在的动因时表示,“人才挖掘上不留余力,红棉文学奖多次获得区委宣传文化专项资金资助,公开、公平、公正开展评选,发掘出一批深圳本土优秀作者,持续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文化建设上提炼经验,邀请名家、本土文学爱好者共同研讨文学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为龙岗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图片

当然,他们不只是邀请名家来走马观花式地发表些看法,而是请作家深扎下来,进行文学书写与创作,其中作家王威廉所写的中篇小说《你的目光》,便是很好的例证。2020年,王威廉受邀到横岗参加“深读城市”文化论坛,成为横岗街道文明促进会的驻会作家,他深入横岗采访、调研、考察眼镜设计行业,包括工作坊的内部,获得了大量的直观经验与素材,之后创作了《你的目光》。该小说发表在《十月》,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等十几种选本。由花城出版社推出单行本,上榜2022年中国好书、《中国作家》·芒果“文学IP价值”排行榜,获得十月文学奖等诸多奖项。由中央台电影频道签订电影改编协议,现正在筹备拍摄。成为深圳首个以文学为文化产业赋能,促进地方特色产业转化成小说题材,并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成功案例。可以说是以文学+赋能展现新时代城市形象的典型案例。

深圳的文学奖项仍有待扩容与扩大影响力

描绘时代群像,搭建文学生态。区办、街道办文学内刊是深圳文学的一大特色,深圳市在最高峰时共有300多份内刊。《红棉》作为深圳文学内刊的重要样本,书写了深圳地方基层文学参与当代文学写作的独异姿态,也是地方基层文化建设的缩影。而深圳在文学奖项的设立方面仍存在很大空间,有待扩容与扩大影响力。

深圳除了面向全国的红棉文学奖,政府层面的大小文学奖项还有“深圳青年文学奖” “深圳十大佳著” “大鹏生态文学奖”,以及具有民间属性获得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的“睦邻文学奖”等。

深圳青年文学奖是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至今已举办12届,针对的是45岁以下从未获得过此奖的深圳市籍作家,或在深圳工作、生活1年以上的写作者,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学奖项。

“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是深圳市常设性本土文学年度好书评选,自201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1届。该评选分为小说与诗歌类、非虚构类两种,单双年交替进行。活动由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深圳市福田区群众文化学会承办。

图片

睦邻文学奖至今也举办了12届,它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支撑,倡导全民写作,发起深圳全民写作计划,云集新人新作,遴选精品力作,激励深圳题材的文学原创,强调文学与城市的共生关系,“用文学,砌一座城” “文学,让城市更优雅”是其口号,也是其价值的指向。

这三个文学奖项针对的都是深圳作家,经近十多年的累积,为繁荣深圳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也因只是局限于本城,其影响力与辐射力都十分有限。

至今已举办4届的全国“大鹏生态文学奖”,由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虽然其面向全球汉语写作者征稿,但因为生态内容的类型限制,也较难获得超越性的影响。

纵观深圳的文学奖项,虽然展现出基层与民间的活力,已形成了一个方阵,但在全国的影响力仍显不足。深圳在文学事业上的投入,与国内城市相较,如南京、成都、武汉等,都显得动力不足。如何打造一个与城市文化发展真正相匹配的国际性文学大奖,能吸引全球华人,甚至世界各国作家的参与,从而形成文学创意性先锋城市的广泛影响,这或许是深圳文化主管部门及全体深圳文学工作者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