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包头11月27日消息(记者刘欣荣)“全球绿氢看中国,中国绿氢看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黄志强介绍,目前,内蒙古绿氢产业正快速发展,前景极其广阔,业界已达成初步共识,“如果内蒙古的绿氢不盈利,别的地区就会亏很多,如果想让项目盈利,必须把项目先放在内蒙古”。
究其原因,内蒙古发展绿氢产业拥有资源、成本、区位等八大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成本和区位优势为例,内蒙古新能源发电时间长,风和光能实现互补效应,同样的投资能发出更多的绿电;内蒙古紧邻京津冀,可以通过管道直接输氢,全区管网规划已经制定完成,能够大幅降低绿氢的使用成本。
11月26日,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实施的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点火成功。这是国内首个实现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并运用于工业供能的项目,内蒙古金鄂博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业锅炉就此用上了掺20%绿氢的天然气。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海宇介绍,绿氢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具有零排放、高能量密度等特点,进一步转化为绿氨、绿醇,是未来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
会议现场(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11月27日,国内氢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内蒙古包头市,围绕氢能产业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市场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分享真知灼见,为内蒙古氢能产业和氢能装备制造业协同快速发展建言献策。以此推动内蒙古氢能产业和氢能装备制造业闯出新路子,为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丁绣峰表示,把包头市建设全国首座全景绿氢创新之城不是凭空喊出的口号,而是立足包头实际提出的,是完全有条件能够实现的。
当前,氢能尤其是绿氢发展的最大难点是制取和运输的成本高,场景拓展不足,这也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共性问题,对此,包头市已经初步找到了破解之道。
包头市把2024年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新元年,制定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氢能、绿氢、制储输运全产业链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和项目布局,在华电氢能制氢龙头企业,北奔和包钢等氢能应用企业带动下,建成首批大规模绿电制氢项目,已经形成7800吨绿氢、3750吨固态储氢材料产能,成功下线全国首台套固态装置,实现商业化运营,氢能产业链条正在加速完善,聚集发展效应正在显现。
内蒙古氢能研究院揭牌成立(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记者了解到,包头市风光资源富集,充沛的新能源可大幅降低绿氢制储成本,目前电力成本占绿氢制取成本的60%—80%,新能源电价可控制在每度0.17元以下,能够为绿氢制取提供集具价格优势的绿电支撑。去年建成运行的华电新能源制氢项目,每制取一公斤耗电60度,制氢成本每公斤10元左右,加上设备运营等成本,绿氢出厂成本每公斤15元,也只有全国平均水平32元的一半,将从根本上改变绿氢成本价格。
“包头将成为全国氢气运输成本最低的地区,不是之一,就是唯一。”丁绣峰诚挚邀请广大专家和企业家走进包头,投资包头,与包头市共同开创氢能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绿氢制氢项目,内蒙古正在研究进一步放宽绿氢项目绿电上网比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黄志强的致辞掷地有声,极大地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让在场的企业家都倍受鼓舞。
11月27日,由中国氢能联盟主办、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承办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内蒙古第三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多名企业家现场表示,对未来的投资充满信心,愿意来内蒙古投资创业兴业,共同分享绿氢产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红利。
中国科学院唐叔贤院士建言献策(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目前,内蒙古绿氢规模全国领先,应用场景逐步拓展,装备制造加速布局,为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黄志强表示,氢能产业大会在内蒙古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见证了内蒙古绿氢产业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三年来,绿氢产业在内蒙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制储输用”各种设想都变成了鲜活的现实场景,成为内蒙古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重要新质生产力。实践证明,内蒙古提出的方向是正确的,路子是对头的。
内蒙古要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机遇,加快发展绿氢产业,坚定走绿色低碳之路,“氢”装上阵,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