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洋
单位|四川蓝生脑科医院检验科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是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检测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诊断工具,尤其在早期妊娠的确认、异位妊娠的监测以及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妊娠早期,β-HCG的水平会迅速升高,至妊娠10周左右达到高峰,一般来说,非妊娠女性的β-HCG值通常<5IU/L。然而其准确性却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出现。常见的干扰因素如:
一、年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β-HCG水平的正常范围可能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女性,尤其是接近更年期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周期可能变得不规律,大部分围绝经期妇女β-HCG水平有所上升,这增加了β-HCG检测解释的难度。
二、生物学因素:1、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如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等)中,β-HCG水平可异常升高,远超正常妊娠范围。这类疾病的存在会干扰正常妊娠的诊断,甚至可能导致误诊;
2、非妊娠状态下的HCG分泌:除了妊娠,垂体也能分泌少量的HCG,这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如卵巢畸胎瘤)和某些非妊娠情况下(如更年期妇女)可能出现。
此外,一些非滋养层恶性肿瘤(如睾丸癌、宫颈癌等)也可能异位分泌HCG,进一步增加了β-HCG检测的复杂性;
3、钩状效应:又称HOOK效应,是免疫检测中一种常见的干扰现象。当样本中抗原(如β-HCG)浓度过高时,超过试剂的检测范围,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性低值甚至假阴性。这种现象在β-HCG检测中尤为常见,需要特别注意。
三、药物因素的干扰:1、促排卵类药物: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广泛使用的促排卵类药物(如绒促性素)主要成分为HCG,会干扰HCG的测量结果。由于合成的HCG在人体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清除,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后过早进行妊娠测试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
2、抗精神病药物: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药物)可能影响内源性促性腺激素的产生和排泄,从而干扰HCG检测。此外,抗癫痫/抗惊厥药物(如卡马西平)也可能影响β-HCG的检测结果;
3、其他药物:利尿剂可能因稀释尿液中的HCG浓度而导致假阴性结果;仅含孕激素的避孕药(如炔诺酮)也可能引起假阳性结果。
患者李某,女,32岁,因月经推迟一周前来就诊,既往月经规律,无特殊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β-HCG值500IU/L,血液标本无异常。
超声检查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内未见明显孕囊,但子宫内膜增厚。鉴于患者的情况,排除患者用药史和垂体病史,建议患者在48小时后再次复查β-HCG,并在一周后复查超声。
如果β-HCG值呈倍数增长,且超声检查在子宫内发现孕囊,则可以确诊为宫内妊娠;如果β-HCG值增长缓慢或不升反降,且超声检查仍未在子宫内发现孕囊,则需要高度怀疑异位妊娠,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阴道后穹窿穿刺等,以明确诊断。
本案例中,患者的β-HCG值明显高于非妊娠女性的参考值,提示患者可能怀孕,但超声检查子宫内未见明显孕囊,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妊娠时间较短:如果受孕时间较短,孕囊可能还未在子宫内显现出来。一般来说,在妊娠5周左右,超声检查可以看到孕囊;
二、异位妊娠: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着床发育。如果是异位妊娠,超声检查在子宫内可能看不到孕囊,而在输卵管、卵巢等部位可能发现异常包块;
三、垂体瘤:垂体瘤发生时,患者β-HCG值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应做垂体激素相关检测排查。
有效减少干扰因素:在选择β-HCG检测方法时,应充分考虑临床需求和实际情况,以挑选出既能提高检测准确性又能确保可靠性的最佳方案。
同时,必须严格结合临床、规范标本采集、操作流程,从源头上预防污染、溶血、稀释等问题对检测结果的潜在影响。此外,患者在接受可能影响β-HCG检测的药物治疗时,应充分了解这些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具体干扰,并适时调整检测时间,以减少药物因素的干扰。
更重要的是,不应孤立地依赖β-HCG单项检查结果来做出诊断,而应结合患者的整体状况、临床症状以及超声检查等其他辅助检查手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对于疑似因钩状效应导致的假性低值结果,可以进一步采用稀释法进行检测,以验证并确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确保诊断的精准无误。
β-HCG检测作为一项重要的临床诊断工具,在妇产科和肿瘤科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通过了解这些干扰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或纠正,可以提高β-HCG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