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朱丽文 王怡潇)焦作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境内有98公里河道,是千年治黄重点区、黄河文化孕育地,自古就有“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的说法。11月27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焦作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焦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薛志杰介绍,近年来,焦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示范先行,统筹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先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构建“1+28”规划体系,让黄河变“生态河”
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推进。高标准编制焦作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水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构建“1+28”规划体系。实施生态廊道建设、湿地保护修复等40多个领域500多个项目,扎实推动黄河战略落实落地。
应对洪水挑战,提升“豆腐腰”的安全指数
焦作位于黄河中下游的“豆腐腰”地段,是典型的“地上悬河”,险段险点多。焦作市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实施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沁河下游河道治理等一系列工程,加固沁河堤防116公里,新续建、改建河道工程51处,有效提高了洪水防御能力,成功应对了202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最严重的秋汛洪水,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打造生态新地标,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
焦作境内有太行山、黄河两大生态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近年来,焦作市以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城市为牵引,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高标准打造大沙河、南水北调绿化带生态新地标,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全省首家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被住建部认定为“长制久清”;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800余个,大沙河河长履职案例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
落实“四水四定”,确保“一渠清水送京津”
焦作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全国平均水平的1/10,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城市。焦作坚决落实“四水四定”,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持续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力度,县(市)全部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设小浪底北岸灌区等项目,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行动,创建节水载体330个,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实施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行动,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标准以上,确保“一渠清水送京津”。
从资源枯竭到产业集群,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08年焦作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来,焦作在践行新思想、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不断探索转型之路,明确了依靠创新驱动转型、依靠人才支撑强市,以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城市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深入实施“345”创新行动,培育壮大“3+13+N”产业链群,着力打造新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五年来共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14个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26个产品产量国内领先,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全省第三,成功创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获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优秀市、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
用活文化资源,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焦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母亲河孕育了焦作的名山、名人、名药、名拳,“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有“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之称。近年来,焦作市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以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城市为引领,实施永济渠渠首、怀城遗址等考古挖掘,修复了嘉应观、陈家沟、韩园等一批遗存遗址,建成了南水北调方志馆等一批文化地标项目,“文旅+ ”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焦作正向着建设具有世界范、中国风、焦作韵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