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热的家庭处理

  儿童的正常体温为36到37℃左右。偶尔一次达37.5℃,但全身一般状况良好,没有临床表现,这仍然不属于病态。体温的量取方法多样,传统上使用水银体温计,但水银体温计在使用中易于破碎造成儿童汞暴露,以及玻璃碎片易引起意外损伤。因此,近年来倾向于使用电子体温计,红外线体温计。测量时间:腋表5分钟,肛表2分钟。电子体温计,红外线体温计所测值较水银体温计略低。但通常并不影响临床判断。通常发热是指体温高于一天中正常波动的上限。37.5~38℃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41℃为高热,大于等于41℃为超高热。发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发热的机制却是明确的。我们知道,体温的调节与维持是由体温调节中枢管控。体温中枢,位于颅内称为下丘脑的地方。以调控产热及散热的环节来确定体温的调定点或设定点,正常人的体温设定点在37℃左右。这像家里的空调,设定一个温度后,机内电脑将感知环境温度,然后调整压缩机的工作状态,将温度维持在所设定的数值,与体温调节大同小异。有趣吧,看似复杂的事物,其所蕴含的道理却是简单的,正所谓大道至简。

  大多数发热与感染相关。感染产生一种我们称之为致热原的物质,该物质将我们体温中枢的调定点上调,因此,体温就“应声而起”。发热时,体内基础代谢加快,体温升高一度,代谢增加13%,消耗增加,精神亢奋,或者萎靡不振,消化功能减退,不显性失水增加,机体的应激状态使你感到强烈的不适。长期发热可削弱机体免疫力,影响病情的恢复。因此,采用适当的降温措施,进行对症治疗也是必须的。

  对于发热的儿童,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1.温水擦浴,利用体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的原理,我们可以应用温水擦浴,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通常水温略高于体温3℃左右,每次5分钟左右,可以反复多次,配合口服退热药,效果更佳。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儿童,擦浴以后,反而发生畏寒寒战,明显感受不适,那就不宜使用温水擦浴。酒精,冰水等擦浴不适合用于儿童物理降温。除发生畏寒,寒战以外,可能会造成酒精的吸收,以及皮肤血管强烈收缩,反而使体温进一步升高。

  2.冷敷,多于额部,腋窝,腹股沟部进行冷敷,该部位大血管表浅,为冷敷的合适部位,但效果有限。目前市场已有多种降温敷贴产品,但效果并不优于冷毛巾外敷,因此性价比不尽合理。

  3.药物降温,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尼美舒和双氯芬酸钠等。该类药物可抑制以及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恰恰可以使体温中枢调定点上调,如前所述,上调即可导致发热,下调则降温。目前WHO(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均推荐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儿童退热首选药物,该类药物,安全有效。不主张使用阿司匹林,以及尼美舒利进行退热治疗。上个世纪,在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瑞氏综合症,一种严重损害肝脏及神经系统的疾患,与口服阿司匹林有关。近年来,国内时有儿童应用尼美舒利退热造成爆发性肝衰的报道,因此,这两种药物安全性均不够理想。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药物退热,仅仅是对症治疗,不能替代对因治疗,发热时应尽快明确发热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才是根本之策,并且应在体温高于38.5度时,才考虑使用退热药。三个月以内的婴儿,应以物理降温为主,不主张使用退热药。不同退热药的联合使用,如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交替使用,退热效果比单一使用一种药物疗效虽更为明显,但并不能减少患儿不适感。退热药物以口服和纳肛为主,不主张静脉及肌肉注射。退热药物一般以使用3天为宜,长时间使用,除药物的肝肾,胃肠损害以外,病情可能受到掩盖。另外,激素的应用与否,除了需抑制体内过强的炎症反应,以及存在相应的适应症外,应用激素退热,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尽管激素有很强的退热作用,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但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使用,因为激素严重抑制体内的免疫反应,影响代谢,造成感染扩散加重,出现本不应该出现的并发症,掩盖病情,延长病程。就家长而言,应该清楚病情的恢复需要待以时日,避免因家长的焦躁不安,情绪激动诱导医生使用激素。

  有关发热认知中的一些误区

  1.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实际上,病情严重程度与体温并不呈对应关系。在严重感染时,婴幼儿的体温往往不升反降,是病情危重的信号。同样病情严重程度与热程的长短,以及与对解热镇痛药的反应性也无明确正相关,但对提示病因诊断可能有帮助。比如长期发热常提示结核,风湿类疾病。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发热所伴随的一些其它症状,比如,意识状态,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尿量多少,皮肤弹性,呼吸频率,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些指标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2.发热时忌口,民间多认为鸡蛋,牛奶以及其他动物性的食材可以导致上火,儿童发热以及感冒时忌讳食用。其实,这是无稽之谈,毫无科学根据。发热时代谢加快,消耗加大,营养需求也相应增加,更需要补充富含营养,又易于消化的食物,牛奶,鸡蛋均是最佳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发热时消化能力下降,家长只需根据孩子实际需要灵活掌握即可。

  大多数的发热本身并不导致对机体的严重损害,但与成人不同的是,在部分儿童中发热往往可以导致热性惊厥,这也是家长对发热的恐惧所在,其实儿童热性惊厥的发生也有规律可循,可防可治。首先,大多数热性惊厥与遗传有关,从而提示我们,如果有热性惊厥家族史,那么儿童发生热性惊厥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其次,热性惊厥有很高的复发率。当孩子发生过一次热性惊厥,再次出现的几率也大大提高,并且再次惊厥时的体温较首次发作时的体温为低,甚至体温在38℃左右时就会出现惊厥。因此家长别误以为热性惊厥就是高热才惊厥。但在一次发热的热程中,热性惊厥多出现在热程的最初24小时内,且多数仅出现一次惊厥。如一次病程出现多次惊厥,需警惕有无颅内感染。对于反复发作的热性惊厥,在发热的最初24小时,可以同时口服安定等抗惊厥药物进行预防,庆幸的是,单纯的热性惊厥预后大多是良好的。

  作者:黄山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玲莉、黄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