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身试针”研究针刺麻醉原理丨张香桐

图片

我国针刺麻醉刚兴起的时候,为弄清其中的原理,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竟“以身试针”,亲身感受针刺下的外科手术模拟实验,全身被扎了20多针......


他就是我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香桐。


图片

张香桐院士

来源丨摄影/方鸿辉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第一结核病医院(后更名为上海市肺科医院)与上海中医学院(后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携手,成功实现了针灸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这一创举引起了国家科委与卫生部的密切关注,相关领导点名邀请张香桐进行深入研究。


在当时,针刺麻醉是个新生事物,很多人并不了解,对其是否有研究价值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而张香桐毅然接受了研究针灸麻醉原理的任务,并在此后长期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


接到任务后,张香桐首先深入医院实地观察针灸麻醉手术。在手术过程中,他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仔细认真观察。在确认针灸确实具有镇痛效果后,张香桐决定亲自体验针刺麻醉,以获取一手的研究资料。


1965年5月,他郑重向上海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由原来的外科医生、针灸医生和护士等全班人马,按照真正肺切除手术中的一切流程,在自己身上进行一次肺外科手术的模拟实验,只是不用在身上划一刀。


实验中,医护人员按照预定流程将根针刺入张香桐左侧上下肢的穴位,还用自制的测痛仪观察记录在针刺前后、诱导期间和起针以后的全身各个部位痛阈的变化和有关生理指标的变化,实验一共持续了3个小时,在张香桐的身上一共插了20多根针。


图片

张香桐亲自体验针刺麻醉

来源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针刺后的几天内,张香桐的左手几乎完全丧失了功能,甚至不能用它来扣扣子。有人不理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张香桐却不以为然地笑道:“以一人之痛,可能使天下人无痛,不是很好么?”


基于亲身体验,张香桐提出了针刺镇痛机制的假说,他认为针刺镇痛是两种不同感觉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传入冲动被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冲动所抑制,使前者不能或难以达到大脑皮层,进入意识领域产生疼痛感觉。


当然,张香桐没有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亲自带领团队进行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经过数百次的实验,张香桐终于逐步打开了针刺镇痛原理的神秘大门,发现处于丘脑中央内侧部的束旁核内的神经元,对于疼痛刺激非常敏感,从而证实了自己的假说。


图片

张香桐亲自进行电生理实验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1973年,张香桐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感觉相互作用学说以解释针刺镇痛的效果。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美国兴起了针灸热,日本、瑞典等国家也纷纷邀请他作报告。他还被聘为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比利时皇家医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痛研究协会荣誉会员。在国内,他的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曹小定.科学工作者的楷模——写在敬爱的导师张香桐教授九十华诞前夕[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7 (03).

[2]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J].世界科学.1985 (05).

[3]姜晓凌.他,破译脑神经“密码”——记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J].科协论坛.2001 (05).

[4]吴建屏.张香桐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J].神经科学.1997 (0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