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再培育3-5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图片

  广东加快建设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体系。 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摄

  11月26日下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省政府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树林介绍,广东连续多年财政科技支出保持全国第一,去年全省科技支出达到980亿元。同时从2023年开始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00亿元,全力支持落实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表示还要加快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力争在3到5年的时间里,培育3—5个超五千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

  超1/3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  

  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伍庆提问,在美西方国家大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对我国进行无理、极限打压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向更多“卡脖子”的地方开刀,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表示,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首先是针对制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先进显示制造装备等领域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并发挥广东产业技术创新优势,力争锻造更多“长板”技术,形成更多“撒手锏”,促使产业链供应链补链稳链强链。

  其次是创新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组织模式。一方面,结合推进科技计划管理和财政科研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深入实施“业主制”“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王月琴现场举例:“在工业软件方面,可以选择省内龙头链主企业作为‘业主’单位并充分授权,赋予其分解任务、分配资金的权力,层层压实责任,让企业一线科研人员去决策。”

  另一方面,发挥好广东制造业发达、产业链配套完善、应用场景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最后是强化基础前沿布局,加快建设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体系和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科技力量。同时统筹部署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把超过1/3的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解决若干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提供更多动力源泉。  

  不断布局量子科技、6G等项目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丁建庭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提问,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在创新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培养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有什么大招绝招?

  涂高坤介绍,“首先是统筹发展传统、新兴、未来产业,我们现在有8个过万亿级的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多是传统产业,比如说食品产业、纺织产业、家电家居产业,这些是广东的支柱,是广东的家底。如何把这一批优势产业继续巩固好、发展好,现在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他表示还要加快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力争在3到5年的时间里,培育3—5个超五千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

  对未来产业,涂高坤介绍,广东已经颁布了《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在量子科技、6G、生命科学等方面不断地布局一些项目,引领未来产业的发展。

  其次狠抓工业投资,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据涂高坤介绍,目前广东在建的5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重点项目总共有456个,总投资达到1.3万亿元,到目前为止(10月份),已经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今年工业投资1-10月份保持8.1%的增长,到今年底,工业投资可以达到1.5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比重达到36.8%,均创历史新高。

  聚焦

  允许科研失败,审计要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处理

  “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必须有充分尊重科研规律的容错机制,目前我省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积极性降低。”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侯雪梅问,省审计厅有什么具体举措,既管好科研资金使用,又尊重科研规律,给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创造“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实施空间?

  在保障创新生态健康发展方面,省审计厅副厅长刘柱棠说,要始终坚持尊重科研规律,坚持包容理解。例如,在省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中,坚决贯彻落实允许科研失败、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等政策要求,充分听取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意见,全面辩证看待审计发现问题,按照“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和处理;同时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从体制机制上认真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推动省主管部门制定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优化调整方案,按照“培优一批、整合一批、转型一批”总体思路,实施省实验室体系协同发展和动态调整,同时明确省财政每年支持省实验室建设经费标准,保障省实验室建设可持续发展。

  对高校科研人员探索实施五年长周期评价机制

  如何调整学科布局,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推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如何解决企业人才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时遇到的困难与阻力?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建华、李雅林就相关问题提问。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林如鹏表示,省教育厅正进一步推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将实行自愿撤销与统筹撤销相结合、自主增列与定向增列相结合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并以超常规举措加快推进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他举例:“比如说我们正在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人才的扩容提质工程,在省里遴选了8家重点院校,正在加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我们现在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从2021年的在校生只有2000多人,现在已经发展到在校生有1万多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据林如鹏介绍,教育厅还和人社厅紧密合作,根据市场的供给需求变化,全面了解掌握各种专业学科在社会上的需求度、匹配度,合理动态配置办学资源。

  针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林如鹏介绍,正在建立与广大教师岗位特点、专业学科特色、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从实际贡献的角度对高校专家进行分层分类的科学评价,解决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重帽子、轻实际贡献的顽瘴痼疾。他表示:“我们正在探索五年长周期的评价,给科研人员一个比较自由的探索空间,通过设置一个比较长周期的评价,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

  支持中小微企业“先用后付费”使用高校院所成果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建达提出,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时,“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仍然存在。

  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表示,从放权、激励、保障三个方面介绍了相关举措,放权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自主开展成果转化、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不需主管部门的审批。“我们下来将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具体的管理办法,国有资产清产核资时不再包括职务科技成果。”

  激励方面,转化的收益奖励成果完成人比例不低于70%,探索100%奖励。

  保障方面,科技厅与教育厅联合出台了《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明确尽职免责的条件、情形和工作流程,特别是认定意见,可以作为单位考核审计、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此外还会建立高校院所“先用后转”成果库,支持高校院所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让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接受市场验证,降低企业应用成本和试错风险。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汪棹桴 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