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ME
专题
本专题文章
P66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内容产业:
理论内涵、价值意义与应用策略
P74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
内在本质与现实要求
刘浩冰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内容产业:
理论内涵、价值意义与应用策略
原文刊载于《数字出版研究》2024年第4期。
引用本文请注明文献来源:
郭全中,彭子滔.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内容产业:理论内涵、价值意义与应用策略[J].数字出版研究,2024,3(4):66-73.
作者简介
郭全中,彭子滔
郭全中,本文通信作者,男,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传媒经济与管理、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经济、互联网治理。
彭子滔,男,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经济与管理。
摘要:数字内容产业体系展现出科技性、文化性、商业性、人民性相互交织的鲜明特色,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数字内容产业革新、突破产业瓶颈的核心动力。在数字内容产业的语境下,新质生产力被赋予了新的理论内涵,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动力变革,还重塑了内容生态,拓展了业态边界,提升了产业的整体价值。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本研究主张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二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作业;三是强化科技的引领作用,为产业升级提供驱动力;四是重视新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数字内容产业提供创新活力;五是激发多元企业主体的活力,促进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市场生态,为数字内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内容产业;数据要素;信息科技
DOl: 10.3969/j.issn.2097-1869.2024.04.008
知网链接:《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内容产业:
理论内涵、价值意义与应用策略》
1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内容产业的
近年来,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已显著放缓,甚至出现下滑趋势,资本投资热度也大幅减弱。此外,一方面,数字内容产业市场集中度总体偏高,新进入者面临多方面壁垒的挑战,产业的价值结构正在经历从流量驱动的“圈地”模式向以商业变现为核心的转变;另一方面,科技赋能备受资本青睐,相关政策也提倡数字文化领域要利用新技术催生新动能,创造新模式,走向新经济。新质生产力不仅为解决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指导,更为数字内容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指明了方向。
1.1 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梳理
新质生产力概念被提出后迅速成为学术界关注焦点,学者们围绕其内涵、特征、理论意义等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概念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形成一种超越传统发展模式、兼具高效能与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形态。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以颠覆性技术群为支撑,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二是数字化特征。新质生产力具有数字化的时代属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三是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四是重视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提升劳动力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五是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要求产业体系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升级,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六是政策支撑。政府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2 再思数字内容产业概念
关于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界定,目前仍未达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界限划分与分类框架。本研究认为数字内容产业具备三个属性。
第一,基础属性:科技支撑与文化表征的交织。顾名思义,数字内容产业既要有“数字”,还要有“内容”,数字内容产业被视为一个结合高新技术和文化内容的新型知识集成产业,数字性和文化性是数字内容产业的基本属性。
第二,价值属性: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的商业性。2017年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内涵与核心内容,即“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除国际公认的数字性和文化性基本属性外,还被赋予了刺激消费的功能与期待。
第三,升维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不同于国外的一大特点——人民性。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应以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3 数字内容产业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从词源学上看,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在于生产力,“新”与“质”分别是对生产力的修饰。
所谓“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新”需要放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去理解。数字内容产业必须呼应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文化强国建设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同时还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之所以被称为“新”,主要是因为它蕴含了新技术、新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这四个核心要素。
所谓“质”,是将数字内容产业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以往的要素依赖与投资拉动,转变为以创新为引领的模式,促进生产力实现根本性的跨越,从而完成数字内容产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转型过程。
从理论内涵上看,当前已有研究更多将“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放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进行认识,基于这个框架,“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可以从五个方向进行延展。
一是以需求为引领的生产力评估新模式。在数字内容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对社会成员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内容需求的有效满足。因此,对生产力的效能评估,已超越了单纯的产品数量或传统质量标准,转而侧重于用户互动深度、体验满意度、内容的独特创新力及其社会影响力等维度。
二是生产要素构成的动态进化。尽管传统生产要素在数字内容产业中仍保有其基础地位,但数据驱动、算法优化、平台效应及创意创新等新兴要素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衡量该产业是否成功拥抱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指标,在于这些新型要素能否被有效地集成并优化,使其随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变化而灵活调整,展现出高度的适应性。
三是要素协同效率的强化。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来审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核心,这意味着数字内容产业的进步不再单纯依赖于加大要素投入,而是更加注重要素间的协同优化与技术创新,追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率的最大化。
四是产业结构转型与企业效能的双重视角。在数字内容产业中,企业的竞争力直接体现在其内容创新的活力、市场适应的敏捷度及用户忠诚度上。从中观层面观察,产业从单一内容制作向知识产权综合运营的模式转变,标志着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的这一动态调整过程,对于洞悉数字内容产业如何通过资源的整合重组、业态模式的不断创新,来不断推进生产力的迭代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国家角色与制度驱动。尽管技术是直接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政策、法规及经济制度的优化也是不可或缺的驱动力。经济制度的适时调整,不仅影响着企业行为,也间接促进了生产关系的优化,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释放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原创内容、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国家层面的作用尤为显著,为数字内容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石。
价值意义
对于数字内容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凸显了信息技术革命对于内容创造、传播及消费模式的根本性重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其深度集成数字技术的能力,不仅跨越了物理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更是在内容的创意孵化、生产加工及价值捕获等全链条中,展现出高效率与高质量。
2.1 新动力:新质生产力成为数字内容产业新驱动
与传统生产力以资源投入为主要动力不同,数字内容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更侧重于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提升文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从而达成文化与科技高水平融合的新形态。
第一,科技在文化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原生性推动作用。在以往的生产体系中,科技对数字内容产业的介入相对表面,主要是为数字内容提供传播载体,科技与数字内容的关系主要停留在形式与内容的层面。然而,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科技与数字内容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依托关系,而是更深层次地融入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全链条和全过程。这种深度融合甚至可以被视为数字内容产业高效发展的关键性标志。
第二,数据要素的深入应用是数字内容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另一显著特征。数据被视为创新的首要资源。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不仅推动了业务模式和产品形态的不断创新,还为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三,跨领域能力卓越的数字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坚实支柱。拥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精通数字技术并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队伍,是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关键。他们不仅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更能洞悉市场趋势,为数字内容产业的繁荣注入智力支持。
2.2 新内容:新质生产力重塑数字内容产业核心支柱
第一,文化自信与数字创新的融合,构成了产业发展的精神内核。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与数字技术深度结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表达,增强数字内容产业中的文化自信,展现了内容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新质生产力基础。
第二,文化与科技交织的创新驱动力,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在新质生产力框架下,文化科技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成为推动整个数字内容产业跃升的关键。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消费体验,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由此,创新成为衡量和推动数字内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标准。
第三,基于科技的文化产业竞争力重构,标志着新质生产力的外在显现。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形态,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向更广阔的生态系统进化。规模化、系统化、生态化的转型不仅增强了国内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使中国数字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种竞争力的构建,是对新质生产力在全球化语境下有效性的直接验证。
2.3 新业态:新质生产力为数字内容产业拓展新空间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内容产业的边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模糊化,不同领域间的界限日益消融,跨界合作与融合创新成为了新时代的显著特征。这一趋势不仅重塑了产业格局,也为数字内容产业的转型升级铺设了新的“跑道”。在这一融合发展趋势下,新质生产力扮演着核心驱动角色,引领数字内容产业迈入融合发展新纪元。
在对内融合层面,从内容的创意孵化、生产加工、流通传播直至最终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在经历要素的重新配置与整合。劳动力不再是单一技能的执行者,而是成为具备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生产关系随之调整,更加灵活高效的协作模式应运而生;生产资料也不仅仅局限于物理资源,数据、算法、平台等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创意内容的生成与分发,在科技的加持下,变得更加个性化与智能化。这一系列内部要素的紧密集成与创新,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无缝衔接,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效能的显著提升。
在对外融合层面,则是数字内容产业超越自身领域限制,与其他行业如教育、旅游、零售、智能制造等通过创新的合作模式深度交织,共同探索新的价值创造路径。这种跨界合作不仅革新了传统的供给模型,使得产品与服务更加多元化、定制化,还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潜能。例如,通过与教育的融合,数字内容可以为远程教育、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资源;与旅游业结合,则能创造出沉浸式体验项目,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行感受。这种对外融合不仅拓宽了数字内容的应用场景,还为合作双方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形成了多赢共生的产业生态。
数字内容产业的跨界融合实践,为更广泛的数实融合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与示范作用。这一融合路径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升级,优化民生服务,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内容产业不仅是数字经济的先锋队,也成为了连接虚拟与现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桥梁。
2.4 新价值:新质生产力为数字内容产业赋能价值升维
在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下,数字内容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向度与文化效益向度的升维,以及社会效益向度的突破。
在经济效益向度方面,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内容产业深度整合文化与科技的力量,重塑文化资源的配置逻辑与产业结构,促成了数字内容产业的模式创新。这一过程加速了文化产业与多元行业的跨界融合,催生了一批在全球市场中竞争力显著的文化跨国集团和知名品牌。通过这一系列变革,数字内容产业体系的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得到空前提升,并向高端环节迈进,实现了数字内容产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增强了产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向更加生态化、综合化的生态圈进化。
在文化效益向度方面,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数字内容产业体系亟须综合利用科技,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资源活力,持续扩大数字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提高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与此同时,须持续提升现代文明程度,基于智能化优势释放人的体力、时间、经验,使大众拥有更多时间延展个人优势,创造出一系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内容产品来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社会效益向度方面,新质生产力引领数字内容产业体系将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作为战略先决条件,通过智能化与体验式的创新,既精准对接了市场需求,又促进了供给端的创新动力。在这一进程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得以贯彻,智能技术与数据信息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反过来又引导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与转型升级,确保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真正构建一个既繁荣又包容的数字文化生态。
数字内容产业应用新质生产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政策和制度保障是推动行业应用新质生产力的先决条件,在此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好技术与生产要素的推动作用,并激发人才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创新活力。
3.1 环境保障:完善政策,营造数字内容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环境
当生产力到达某个临界点,便与既定的生产关系产生冲突,这时技术演进呼唤相匹配的制度调整。加速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进程,关键在于汇聚科技创新的各种资源,并重视组织机制与管理制度的优化,这些非技术因素在促进新质生产力成长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演进的各个时期,政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对于推动数字内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构建一个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与制度框架成为首要任务,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开放且竞争公平的市场氛围。
3.2 要素渗透:塑造数字内容产业创新的推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要素与关键要素的耦合,通过应用创新技术、优化配置数据等核心驱动力,为数字内容产业生态系统注入强劲的推动力。
第一,数字内容产业应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5G、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程度实现数字文化产品在线化、实时化、智能化,打造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场景,突破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渠道限制,创新数字文化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
第二,将数据要素融入产业多个环节。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对市场、用户、产品、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以数据为依据来制定和执行决策,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准确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竞争策略;二是借助大数据分析来解析消费者行为模式与市场动向,为内容的创作、分发提供精准导向,实现营销的精细化与资源的高效配置;三是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指导产品开发和改进方向,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3 科技增质:提供数字内容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
首先,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为数字内容的创作、分发、保护及商业化探索开辟了新的路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让创意更加多元且个性化;大数据分析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实现内容与市场的高效匹配;区块链技术确保了数字版权的透明与安全;云计算则为大规模内容生产和全球分发作出了有力支撑。
其次,技术融合催化产业链协同升级。技术不仅仅是在单点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其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作业。平台经济、物联网等技术应用,让内容创意、生产、传播各环节无缝连接,大幅提升了产业链的响应速度与协同效率。这种高度协同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开放与共享,形成了更广阔的合作创新空间。
最后,技术创新引领业态模式创新。在新质生产力框架内,技术是业态创新的直接推手,催生了直播电商、云游戏、VR体验等新型消费场景,大大丰富了用户体验,拓宽了数字内容的商业边界。这些新兴业态通过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窗口。
3.4 人才赋能:强化数字内容产业应用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掌握新质生产力的“新人才”是赋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专家、云计算架构师、区块链开发者及智能制造工程师等复合型人才,为数字内容产业注入新活力。这些人才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重新定义内容的创作、分发与消费模式,通过思维碰撞与跨界合作,激发产业内部的聚变反应,创造出数字内容的新价值与新体验,推动着数字内容产业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大大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整个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才赋能,正成为数字内容产业实现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3.5 多元协同:协同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活力
在应用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小微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一,强化数字内容头部企业的“领头羊”效应。一方面,积极促进数字内容企业向集团化转型,鼓励其与科技企业等进行资源重组,探索新兴技术领域,逐步扩展业务边界,增强跨领域资源整合能力。同时,加速数字内容资源与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拢,推动形成集内容生产、研发、交易平台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另一方面,头部企业需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整合关键技术,供需双方资源,精准对接产业技术需求,推动创新技术向供应链开放共享,构建协同高效、功能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
第二,激励中小数字内容企业走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扶持各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独角兽”企业,促进数字内容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成长,鼓励其深耕专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与工艺,通过全球化布局研发基地、并购、国际合作等方式,整合国际资源。
第三,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数字内容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搭建跨学科技术平台,集中攻克行业共性难题,特别是在算法优化、智能内容生成、大数据分析、数字版权保护等关键技术与核心模块的研发上提供支持。鼓励其在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如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建立创新试验区、国际实验室等,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创新的跃级升维。
本文摘自《数字出版研究》2024年第4期 郭全中,彭子滔《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内容产业:理论内涵、价值意义与应用策略》,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阅读全文或学术引用请参见原文。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1869
邮发代号: 80-913 季刊 定价:40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