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苏轼“叫醒”的张怀民,为啥在今天出圈?丨睡前聊一会儿

全文1033字,阅读约需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北宋元丰六年的初冬,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的“怀民亦未寝”,引发网友对古诗文及其作者的“玩梗”和“二创”热议。

02网友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拼贴出层出不穷的网络名梗,如杜甫的“大忙人”、拼配集句等。

03张怀民走红的原因在于文人墨客的夜游雅兴被娱乐式解读,以及学生时代要求的全文背诵让“睡不醒的怀民”得到了病毒式传播。

04除此之外,网友在分享真实经验和内心感受时,也让这些古诗文中的内涵在多年后再次击中我们的内心。

05通过寻找回味“张怀民”,人们在隽永的文字间寻找属于自己的“竹杖芒鞋”,以便迎着现实中不可避免的一蓑烟雨乐观前行。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北宋元丰六年的那个初冬,见到月夜登门的苏轼时,谪迁黄州暂寓承天寺的张怀民一定无法想象,自己在近千年后还能当上互联网“顶流”:有人不信东坡先生的“一面之词”,认定怀民就是被熬夜党吵醒的“受害者”;有人回忆起强忍困意陪朋友“潇洒”的经历,与怀民隔空共情;有人甚至有模有样地过起“怀民亦未寝941周年纪念日”……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怀民亦未寝”,引得网友脑洞大开、造梗无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对古诗文及其作者的“玩梗”和“二创”,今天的人们或许早已见怪不怪。从骑摩托、打篮球无所不能的“大忙人”杜甫,到“我寄愁心与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式的拼配集句,再到“巴山楚水凄凉地,Responsibility”式的“中西合璧”,网友们乐此不疲,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拼贴出层出不穷的网络名梗。
玩梗何以青睐古诗文?一方面,自孩提时代就开始耳濡目染,使得那些经典名篇早已成为了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也成为了谈笑间足以不言自明的集体语境。另一方面,深植于古诗文中的文人审美与志趣,在书本和课堂中往往以严肃面目示人,这恰恰与被解构后产生的诙谐幽默形成极大反差,让网友的“二创”更有成就感。张怀民走红的原因,当然也不外乎这两点——文人墨客的夜游雅兴被娱乐式解读,加之学生时代要求的全文背诵让“睡不醒的怀民”得到了病毒式传播。
图片

网友制作的“怀民亦未寝”表情包。图源网络

也要看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博君一笑的解构狂欢。调侃之余,也有不少人认真分享真实经验和内心感受。有网友写道“我愿意相信他们那时是即使失志却依然浪漫的人”,人们或是钦佩二人在人生失意、饱尝“故人不复通问讯”的凄苦之时,仍能以闲人自居乘兴出游的豁达;或是羡慕苏轼能拥有张怀民这样一位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打扰”、分享喜怒哀乐的“神仙挚友”。经历过人生的起落曲折,经历过深夜无眠却无人诉说,曾经年少时囫囵记下却未细细品读的文字再次涤荡在心头,思绪越千年酿成迟来的感悟,在当年明月朗照之下,人们的心意得以与古人相通。
不止是张怀民。近些年,“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文”等相关话题屡次在社交媒体上引来热议。畏难心理作祟时,想起“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励志;陷入迷茫踟蹰不前时,想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旷达;竭尽全力求而不得时,想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释然……站在人生的关口回望,当下的许多境遇在记忆里的课本中,总能有所映照。那些词句中所凝练的内涵,就像一枚时间的“回旋镖”,在多年后伴随着阅历的增长与岁月的沉淀,再次击中我们的内心。
寻找回味“张怀民”,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那些隽永的文字间,寻找属于自己的“竹杖芒鞋”,以便迎着现实中那些不可避免的一蓑烟雨乐观前行。
这正是:
东坡未眠君未寝,何如?竹杖芒鞋又一村。
大家晚安!
(文丨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