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林婧
第二届“良渚论坛”正在进行,万里之外的英格兰,一位良渚的老朋友永远离开了。
11月25日,剑桥大学官网发文称,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于2024年11月23日至24日凌晨在睡梦中安详去世,享年87岁。剑桥大学的所有人向他的家人以及所有爱他和认识他的人表示衷心的哀悼和深切的敬意。
图源 剑桥大学官网
伦福儒是享誉全球的考古学家,剑桥大学的博士,英美两国科学院的院士。早在2004年他就获得了史前考古学领域的巴尔扎恩奖,2015年在中国召开的世界考古论坛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的名字与20世纪许多重要的考古学理论建设相关,包括“过程主义考古学”“新考古学”“认知考古学”“前印欧语系”的起源等。
他同样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重要推动者,曾三次到访良渚,他曾说:“我不是良渚研究的专家,我是它的一个仰慕者。”
01
考古名家
伦福儒与考古的结缘很早。12岁时,他和父母去意大利旅游期间在浏览博物馆时,被那些人类过去所创造的文明点燃。
真正开始学习考古是在剑桥大学,伦福儒入学后一开始学习自然科学,直到二年级,他才对考古学产生了兴趣。十分幸运的是,他所在的圣约翰学院的院士正是英国科学家、著名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他告诉伦福儒想转系的话是很容易的。于是,伦福儒遵从内心,选择成为一个考古学家。
科林·伦福儒。图源 X
学习自然科学的经历,也让他坚定了对科学方法的信心。伦福儒意识到,科学方法可以有很多用途。理解“科学”是如何被建构起来是有意义的,也是“科学”的认知论根源。而这些,都对他在后来关于“新考古学”的辩论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说传统的考古学研究专注于通过考古遗存推测出古人的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烹饪方式以及劳动工具等表象的特征;认知考古学则更想知道古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在“What”“When”“Where”“Who”的基础上,回答“How”和“Why”的问题。在他看来,研究人类认知的起源和研究人类认知方式的变化,两者皆为认知考古学的研究中心。
对史前爱琴海,伦福儒有着强烈的考古热情。在希腊的米洛斯岛的菲拉科皮遗址——早期爱琴海文明的中心,遗址上的史前神庙是伦福儒探索的主题。他认为,在国家诞生的数千年之前,仪式建筑是社会生活最显著的部分比如土耳其东南部乌尔法附近的哥贝克力石阵、英国的巨石阵、中国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庙等。
他还提出印欧语系与著名的“安纳托利亚假说”。印欧语系是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一个语系,包括数百种语言及方言,如英语、西班牙语、孟加拉语等。伦福儒的“安纳托利亚假说”则认为,该语系大约在距今8000—9500年前随着农业发展从安纳托利亚向外传播。这一假说在2014年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学术团队所证实。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书封。图源 豆瓣读书
1997年,他和英国学者保罗·巴恩合写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面世,对考古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20多年间,已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且再版8次,是全球最为畅销的考古学教材。在最新的第8版中,良渚作为 “新颖之处”隆重登场,占据了整整两页的篇幅。
02
三访良渚
别看伦福儒远在英格兰,并且长期研究爱琴海文明,其实他早在大学时期就接触过中国考古,并在1980年来到中国。
首次到访,伦福儒便来到千年古都西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碑林和“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都令他颇受启发,还与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相谈甚欢。
伦福儒与良渚的相遇不算早,但他与良渚的每一次交集,都将良渚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
2017年3月伦福儒在良渚。图源 钱江晚报
2013年11月6日,首届世界考古论坛期间,伦福儒第一次来到良渚,对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中的水利系统、墓葬的等级以及玉琮、玉璧等器物印象深刻。他感慨,早期古代中国丰富的物质遗存和近年来充满活力的考古学研究,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考古工作者来到中国。同时他寄语中国考古学,置于全球史前史的语境下,并开展多层次的比较考古学研究。
2017年3月,伦福儒再次来到良渚,专门考察了良渚遗址新发现的老虎岭水坝,参观良渚博物院,并作《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学术报告。他认为“良渚遗址是中国大遗址保护的样板”,并提出“良渚水坝遗址极可能为世界最早水坝”“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等观点。同年12月,伦福儒在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更是将良渚比肩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认为几者几乎是同时的。
第三次,也是伦福儒最后一次踏上良渚的土地是在2019年,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期间。此时,这位老人已经把5000多岁的良渚当作了自己的“忘年交”。 “对我个人来说,它是研究人类文明的头等重要之地,在我心里它已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与此同时,他还用自己所擅长的比较研究方法,站在世界史前史的角度,阐述了良渚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特色——“通过良渚,我认为中国的国家文明提前了1000多年。”
伦福儒在良渚。图源 潮新闻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在今天举行的第二届“良渚论坛”平行分论坛“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现场,与会嘉宾们特别悼念和致敬了这位重要的老朋友科林·伦福儒。
考古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文明的枝叶将会愈发繁茂。五年前文明圣地的良渚,也正如科林·伦福儒所希望的那样被世界上更多人理解和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