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新语|不能让农家书屋只有书没有人

图片

近期到各地采访,笔者注意到,现在不少村里的农家书屋,有的是“铁将军”把门,有的只有书、没有人。

农家书屋的建设,本意是希望通过提供便捷的阅读条件,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激发农民学习热情,拓宽他们的视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等。为建设农家书屋,各方都付出了很多:村里要提供场地房屋,配备管理人员;有关单位要投入资金,改造不达标的房屋,购买书籍;有些地方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募集资金、捐赠书籍......

不论“铁将军”把门还是有书没人,都让人感觉挺可惜。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也背离了农家书屋的建设初衷。

现实与初衷为何会大相径庭?

笔者注意到,有些地方对农家书屋的利用不够重视,存在着重建设不重利用的问题,想方设法按标准建起,却不管后续如何让其发挥作用;有些农家书屋书籍针对性不强、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比如,笔者曾注意到,在一个肉羊养殖专业村,农家书屋书架上没有肉羊养殖专业书籍,但却有不少蔬菜种植的专著,这样“文不对题”,自然难以引起村民的阅读兴趣;有些村可能因居民多为老年人,不方便阅读,或是经费不足、管理人手缺乏等,导致农家书屋越来越缺少“人气”等等。

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各地首先要重视、创新农家书屋的综合利用。农家书屋,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屋子,更是一个村民交流、活动的场所。有些村的农家书屋就利用得非常好,小小的书屋,既是村民读书的地方,也是四点半课堂,孩子们放学后,在这里读书做作业,还可以在大人的带领下做手工、玩游戏;还有的村,农家书屋与孔子学堂融合到一块,邀请一些文化名家以公益的方式组织一些读书、阅读分享活动;还有的村,农家书屋也是村民夜校,茶余饭后,年轻人在这里学习,老年人可以在这里下棋、写字、读书等等。此外,各地还要注重农家书屋书籍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购买或接收书籍前,多听一听村民的意见,根据农民的阅读需求,量身定制书屋的书籍种类和数量,达到“书”尽其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必有益。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全地、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让农家书屋真正热闹起来、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为乡村文化建设、文化振兴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评论员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