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自述家族本为叶赫那拉氏,入民国改为叶姓。祖父讳中兴,壬辰科翻译进士;父叶廷元,北大英文系毕业,民国航空署、中国航空公司职员。曾祖父讳联魁,晚清有好几个满人同用此名,需先弄清楚族属、旗份,才能确定叶嘉莹曾祖父是哪个“联魁”。
先从她祖父中兴开始。“壬辰科”即光绪十八年(1892)会试,所谓翻译科指的是满汉互译,这是给旗人升官的一条“方便之门”,汉人不与。当年翻译会试选拔出“贡士”6人,其中“第三名翻译贡士中兴,年三十二岁,正黄满溥润佐领人,翻译举人”。(1892年5月28日《申报》)这个履历表明,中兴为正黄旗满洲人。当时汉人籍贯写某某省某某县,旗人籍贯写某某旗某某佐领。正黄旗属于“上三旗”,为清王室最为倚重的力量。1892年,中兴虚岁32岁,可推知生年为1861年,与叶嘉莹回忆吻合。
清末有个满人联魁,曾任新疆巡抚、安徽巡抚,为镶红旗文熙佐领人。此人与叶氏家族无关。据叶嘉莹回忆,曾祖父联魁,号慎斋,1826年生,曾任佐领之职,佐领为正四品官,属八旗“基层官员”。叶嘉莹曾说曾祖父为“二品武官”,想是将“加衔”或“封赠”的二品衔混同于实官。
1892年稍后,有报道称:“翻译进士中兴奉旨以主事分部学习,钦此。嗣经吏部签分工部。兹由工部清档房领办郎中带见各堂,旋由熙菊庄大司空派令在虞衡司学习行走,定于闰六月初一日辰时进署视事。”(1892年8月5日《申报》)当时工部满尚书熙敬,字续庄,《申报》误书为“菊庄”。工部虞衡司“掌山泽采捕,陶冶器用”。当时制度,新进士除入翰林、以知县用外,还有一个出路是“分部学习”,即进入六部见习。中兴很快授工部六品主事,在虞衡司见习。清末新政改革时,工部并入农工商部,民国成立后,中兴在家赋闲。
据1918《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叶廷元字禅清,后改舜庸,籍贯京兆宛平,民国六年(1917)毕业,1918年入英文门研究所,年28岁,研究题目为“十九世纪散文、诗”。他的文学爱好应该对叶嘉莹有深刻影响。据1930年《北京大学毕业生一览》载,叶廷元住址在“西单牌楼察院胡同北本心堂”。叶嘉莹回忆祖居堂号为“水心堂”,自称来自宋代叶适号“水心”,《北京大学毕业生一览》则记载“本心堂”,两者必有一误,俟考。
叶廷元后入北洋政府航空署,1925年任《航空月刊》英文主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航空署少校科员,1931年转海军航空处少校科员。叶廷元勤于著译,在《御风》《交通公报》《航空月刊》发表航空方面的文章及译文数十篇,前几年凤凰出版社汇集为《叶廷元先生译著集》出版。1949年叶廷元迁台,叶嘉莹也随夫入台,在台湾教书二十多年,再赴美、加讲学,1979年起频频回国,与南开大学结下情谊,继而定居。后来的事,读者已熟知,不必细表。
叶嘉莹祖居“进士第”,位于北京西单察院胡同23号,原已列入保护文物名单,2003年被拆。古建筑实为营造“诗情画意”必不可少的要素。邓云乡曾撰文《女词家及其故居》,谈及叶嘉莹祖居,深致感叹:
中国诗词的某些感受和中国旧时传统生活的感受是分不开的。“庭院深深深几许”“雨打梨花深闭门”“更无人处帘垂地”……这种种意境,只有在当年宁静的四合院中,甚至几重院落的侯门第宅中才能感受到,在西式房舍甚至在几十层的公寓楼中,是难以想象的。叶教授所以成为名闻中外的学者、词家,原因自然很多,但我想察院胡同那所大四合院旧时的宁静气氛,对她的影响一定是很大的吧。(邓云乡:《云乡琐记》,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94-195页)
(编者附言:请张维志先生见到文章后速同编辑联系。email:liuxiaolei204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