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冬趣叫作“围炉煮茶”。寒冷的冬日,约几名好友围坐茶桌旁,滚烫的沸水冲入茶壶,茶香袅袅,暖意随之在空气中晕染开,真乃人生一大乐事。在执杯、观色、闻香、尝味的悠闲茶事里,茶具载起了氤氲茗香。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因为古代不是“喝茶”,而是和食物混在一起“吃茶”,因此茶具在晋代以前都没有专属的名称。
茶原产自我国。从古至今,我国的茶道都讲究“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追寻茶具的起源,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有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遍尝包括茶叶在内的百草,为的是习得植物的药性规律。茶叶,最早被人们拿来药用。陶碗或者陶药罐子,是盛茶的器物,但不能算作茶具。
商周时期的饮茶方式更像是“吃茶”,茶与其他食物或者香料同煮,茶叶混在汤羹粥食里——茶和食物不分,自然茶具也和一般食器不分“彼此”,常常相互混用。《三国志》里的吴国君主孙皓曾“密赐茶荈(音chuǎn,即茶)以当酒”,这既是“以茶代酒”典故的出处,也说明当时的酒器和茶器并没有分别。
晋代时,茶的饮用功能从食用、药用里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主流。最早关于茶具的记载,正出自晋代文人杜育的《荈赋》。《荈赋》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茶的散文,所以里面提到的“器”也往往被看作专用茶具,古人习惯把茶具称为茶器或茗器。赋里有一句“器择陶拣,出自东瓯(音ōu)”,意思是茶具最好用陶瓷器,其中品质好的陶瓷器出自东瓯。“瓯”是地名,后人推测在今天的浙江温州一带,是我国瓷器原产地之一。
唐代时饮茶已从日常饮食中彻底独立,不仅成为风雅的生活方式,更化作文人的精神追求。以茶具阐释茶道之美,在唐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开创者是大名鼎鼎的陆羽。作为爱茶人,陆羽在《茶经》中开列了唐代煎茶法最常用到的“二十四茶具”,主要有:风炉、碾、拂末(清掸茶末用)、水方(煎茶用)、揭(取盐用)、碗(盛茶饮用)畚(音běn,放碗用)、札(清洗茶器用)、具列(收藏和陈列架)等。
贮茶、炙茶、碾茶、罗茶、煮茶、饮茶,从一套流程所用到的“二十四茶具”中,可见唐代茶具不仅专用,而且门类齐全、精致讲究。也可以看出那时的饮茶流程和现在很不一样: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最后放上调料煎煮。
就在陆羽去世69年后,唐僖宗将自己的一整套茶具封藏于今天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用于供奉。这套世界上最古老、等级最高的茶具,质地主要有贵重的金银、罕见的琉璃以及如冰似水的秘色瓷,就连储茶器都是精巧的笼子造型:一为金银丝结条笼子,一为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供图 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艾栗斯
记者: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