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我眼中的宋韵·有美堂的前尘往事

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图片

在吴山药王庙以东有块平地,这块地其实是堆叠起来的,平地里有三棵大樟树,其中一棵大约是南宋末年所栽,因此取名为“宋樟”。有美堂就在这个台面上,如今只有一块碑立于其东侧,碑文一面刻着一个慈眉善眼的老者,另一面是一篇碑记,标题为篆字,写着《有美堂记》4字。

人们不禁会问:这儒雅老者是谁?《有美堂记》有什么神秘密码?

老者是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有美堂记》呢,是他应好友杭州知州梅挚所约写的一篇散文。欧阳修和梅挚,即是好友,又都是天子宠臣。不独于此,他们俩还是“千年科考第一榜”的搭档呢。

图片

话说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北宋朝廷组织科举考试。主考官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副考官为王珪、梅挚、韩绛。阅卷人为梅尧臣。这四位考官加上阅卷人可都是朝廷重臣,或者文学中坚。王珪,庆历二年(1042年)榜眼,翰林学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韩绛,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先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军政要职,封康国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梅挚,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代表作《十爱诗》及《五瘴说》影响较大。梅尧臣,北宋著名诗人,皇佑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担任国子监直讲、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少年即能赋诗,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与欧阳修并称“欧梅”,诗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这五人组成的“天团”评委,选出了388名进士。其中就有苏轼兄弟,曾巩,著名思想家程颢、张载等,还有留名宋史的24人,甚至出了9个宰相。

图片

为什么说这一届科举选拔人才济济呢,因为主考官是欧阳修,加上慧眼识才的几个贤达高评呢。另外还要提此次选拔定的标准有变化。这一年的科考,由于主考官欧阳修等人的主持下,善工太学体,文章辞藻浮华、内容空洞的生员全数落榜,文风质朴、内容务实的优秀生员几乎都荣登皇榜,在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虽有反对之声,但最后宋仁宗选择了听欧阳修他们的陈述意见。因此可以说一锤定音了。

这里说说“有美堂”名字是怎么定的。他当然与梅挚有关。梅挚,字公仪,是四川成都人。做过京官,也做过许多地方(诸如杭州、苏州、南京)的父母官,勤政一生,最后死在了任上。

梅挚跻身仕途,为官32年,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做京官时,他经常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直言上书,给宋仁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宋仁宗曾当着朝臣的面夸他:“梅挚言事有体。”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办事很给力。

正因如此,嘉祐二年(1057),梅挚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吏部郎中身份出任杭州知州时,宋仁宗特别赐诗为他送行,诗中勉励梅挚到杭州后,要分担皇帝的忧愁,获取百姓的颂扬:

《赐梅挚知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剖符宣政化,持橐辍才流。暂出论思列,遥分旰昃忧。循良勤抚俗,来暮听歌讴。”

诗写得有点难懂,通俗点解释:“你将前去赴任的杭州,是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有非常美丽的湖山风光,是东南最著名的第一郡县。你这次受命前去主持杭州政务教化,责任重大。你只能暂时放下你擅长的文翰工作(指此前梅挚所担任的龙图阁学士工作)去改做杭州的地方官了。你本来在朝中任职,经常和其他大臣一起议论朝政,帮助朝廷制定重大决策,现在你就要离开这个行列,去担任新的工作了。你知道我工作很忙,摊子这么大,整天要处理很多各个地方上的事情,要忙到很晚才能休息。你去杭州做地方官,就能让我少操一些地方上的心,这也是为我分担忧愁了。希望你这次下去,要多多抚慰百姓,不要做违纪的事情。等到工作做出成绩,你就等着老百姓给你编成歌谣,到处传唱,颂扬你的功绩吧。”

图片

正因为有皇帝的无限信任。梅挚不敢懈怠。到杭州积极治政,深受百姓爱戴。其来到吴山上游玩,见此地不错,就斥资修建了“有美堂”,取“地有湖山美”句中的“有”“美”二字合并为“有美”,加上一个“堂”字,便成。此名字上承圣意,下达臣心。

有美堂,面向东南,浩瀚的钱塘江就在眼前,还可以看见穿行的舟楫;面向西北,杭州城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很是壮观。当时欧阳修不知道有些什么顾忌,直到梅挚派人拜托了六七次才终于同意写碑记,于是《有美堂记》洋洋洒洒诞生了。欧阳修先是述说了撰写碑记的缘由,然后把有美堂和杭州都狠狠夸了一遍,令有美堂的知名度又升了一个层次。

欧阳修在文中提及杭州自五代以来,物阜民丰。加上有贤臣治理,得以和平安乐。“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在欧阳修眼里,杭州甚至比南京还要好:“金陵以后服见诛,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踌躇而凄怆。”

图片

《有美堂记》是一篇严谨、有思想有情怀的佳作,分析比较透彻,对比又有说服力。得到文章的梅挚喜不自禁,又连忙邀请书法大家蔡襄书丹,刻于有美堂前碑上,以作纪念。

梅挚离开杭州后,仍然对杭州念念不忘。欧阳修虽未至杭州,但他的弟子苏轼却在做杭州通判任上,经常与朋友来此游玩,写了多首诗歌佳作。如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好友、杭州太守陈襄,将调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席间苏轼作词《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且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另有《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娟娟云月稍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鱼钥未收清夜永,凤箫犹在翠微间。凄风瑟缩经弦柱,香雾凄迷着髻鬟。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夜空图画,月亮如同一位温柔的姑娘轻轻地掠过宫殿,而繁星点缀的银河在山的映衬下若隐若现。诗人享受着这宁静而长久的夜晚,一切都显得格外安宁。这里的“鱼钥”指的是古代宫殿中用来锁门的一种装饰,有如同鱼形的图案,意味着一切还未关闭,而“凤箫”则是古代音乐中的一个器官,这里暗示着诗人身处的环境依然能够听到美妙的声音。第三句“凄风瑟缩经弦柱,香雾凄迷著髻鬟”写出了夜晚微冷的风吹拂过琴弦,让人不由得产生丝丝凉意。“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则表达了诗人与他人共同享受美好音乐之情,以及人们对于壮观景象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和生动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享受与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苏轼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艺术态度。

图片

《有美堂暴雨》亦是一首佳作,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秋:“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此诗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首联非常形容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颔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颈联二句具体写暴雨,把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尾联写观感,突发奇想,联想到李白故事。诗如写生画家即兴挥毫,临摹自然实景,展现大自然的壮丽雄伟之景。

有美堂在香樟深深浅浅的绿,氤氤氲氲的香中,见证陈襄和苏轼共事的两年多时间里,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为杭州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客观来说,吴山有美堂既是临安城政治文化标杆之地,又是北宋时文人雅士的聚居之所。当时的权贵不独在此处喝茶养心、吟诗作词,他们也在杭城高地上,完成一次次对这座繁华富庶城市的治政构想,从而赋予了它特殊的历史意义。

后来的有美堂在南宋时已圮,再后面,人们在有美堂遗址上建至德观,元朝时毁后建了太岁庙,后面的朝代,这太岁庙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太岁庙改造成两层回廊式建筑,楼下称“茗香楼”,楼上称“极目阁”,还是杭州全城眺望西湖的最佳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陪同外国元首登上极目阁品茗观景。

时光埋没了有美堂,如今它已泯然入尘土矣。站在石碑前,欧阳修、梅挚、苏轼,陈襄等历史名人,正从历史烽烟中头顶纱帽,摇着羽扇,款款而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