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气温下降、空气干燥,这种环境容易刺激呼吸道,许多人也因此正遭受着咳嗽的困扰。有人咳嗽痰多、有人干咳、有人吃药不见效、有人咳嗽反反复复……本期大咖健康课,南京明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汪诚将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对症处理这恼人的咳嗽问题。
视频 朱君贤 许倩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大咖小传
汪诚
南京明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江苏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七、八届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内科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非公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第二届感染医师分会委员;南京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江苏省及南京市医疗损害鉴定专家。擅长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治疗、肺癌的早期诊断,对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急慢性呼吸衰竭、肺部弥漫性病变等都有较高的诊治水平。
“咳”不容缓,但先别急于吃药
咳嗽其实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手段,是身体清除呼吸道中的异物、病毒、细菌、分泌物等的自然反应。汪诚介绍,一般来说,如果只是轻微咳嗽,不必过于紧张。“但临床上有两种咳嗽需要特别的重视,一种是咳嗽时间不长(三周以内)但非常剧烈的急性咳嗽,明显影响到了日常的工作生活;还有一种就是咳嗽时间超过八周以上的慢性咳嗽。”
家住河西的刘先生对此就深有体会。前段时间,他在外地工作时突然持续性地刺激性干咳,且夜间咳嗽加剧,去药店买头孢吃了不见好,就在工作地的一家医院做了检查,血常规、CT都没有显示任何异常,支原体检测结果也为阴性,无奈就这样一直咳嗽着。直到周末回家,因为卧位咳嗽明显,需要坐位才能稍微缓解,整夜都无法入睡,就来到明基医院就诊。经询问病史和相关检查后,排除了支气管、肺部病变,汪诚主任考虑仍是支原体感染,对症用药两三天后,刘先生的咳嗽就明显抑制住了。
“支原体感染的早期确诊率并不高,很多时候都是‘假阴’。因为在支原体感染初期,机体还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反应,所以常规检测手段往往难以准确检测出支原体感染,这时候就容易误诊、漏诊,常见抗病毒药物或退烧药很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汪诚解释说。
视觉中国
急性咳嗽常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气道反应性增高有关,还有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舒张等)的急性发作。汪诚坦言,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快速止咳而盲目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很常见。“其实大概有80%左右的咳嗽是不需要用抗生素的。比方绝大部分的上呼吸道急性感染都是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非但没有用,反而加重耐药性。所以第一要务应该是明确病因,再酌情用药,不能一种药‘吃到底’。”
咳嗽久治不愈,也并非要一味止咳
当咳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不见好转,就有可能演变为慢性咳嗽,从而长期影响生活质量。除了肺炎、肺结核、肺癌等伴有影像学异常的情况之外,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慢性咳嗽是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且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的情况。
最近,汪诚接诊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咳嗽了大半年,这期间去过不少医院看诊,还为此住院治疗过,诊断都是支气管哮喘,可按照哮喘治疗咳嗽一直不见好,还是每天咳嗽不停。详细询问病史后,汪诚建议她做鼻窦CT,最终确诊为上气道咳嗽综合症,鼻腔冲洗后一个星期左右,困扰老太太半年之久的咳嗽症状就基本消失了。
在门诊上,会有不少类似的患者向汪诚“抱怨”,咳嗽常年反反复复治不好,其实往往很有可能因为他们的诉求错了。汪诚告诉记者,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比如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过敏性咳嗽等等,找到慢性咳嗽的原因,先治病才是止咳的重中之重。
“患者需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比如耳鼻喉咽部情况,是否有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是否有反酸、烧心、呃逆、胃肠胀气等;以及职业和生活环境的暴露情况,是否长期处于有粉尘、潮湿、烟雾或宠物的环境等。此外,是否吸烟、有无高血压病用药史、在咳嗽之前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的情况等都是为寻找慢性咳嗽的有效依据。”汪诚提醒,慢性咳嗽的病因也多为慢性病,因此,慢性咳嗽的患者应该规范治疗、定期复查,以防止病情反复。
预防咳嗽,需要勤通风、多喝水
干燥和寒冷的环境都可能刺激呼吸道,让咳嗽成不速之客,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前预防。“首先,就是要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流通。”汪诚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将室温保持在18℃-20℃为宜,相对湿度在40%-60%之间。这个季节还要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温水有助于稀释痰液,缓解咽喉不适,也可一定程度减少呼吸道肿胀和黏液产生。
此外,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新鲜果蔬,以及滋润肺脏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的人群尽量少吃油腻食品,尽量选择清淡的烹饪方式,防止刺激呼吸道。“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但寒冷天气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过度捂热或受寒。运动要循序渐进,选择空气新鲜、安全的场景。”汪诚补充说,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的各个器官机能得到恢复与休息,少抽烟少喝酒,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