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是活着的自然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在陕西这片历史文化深厚的沃土上,无数历经风雨、见证沧桑的古树名木矗立其间。
11月15日,游客在黄帝陵观赏千年古柏。
■ 撑起防雷“保护伞”
11月15日,记者从西安驱车200多公里,来到位于黄陵县的黄帝陵,探访千年古柏。
清晨的黄帝陵,晨雾弥漫,宛如仙境。不远处,一株参天侧柏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便是根植于黄帝陵5000多年的黄帝手植柏。
这株黄帝手植柏又名轩辕柏,相传是黄帝定居桥山后亲手栽种的。
黄陵县流传着一句民谣:“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这句话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合抱不拢树干,形象地描述了古柏的粗壮与古老。根据测量,这株侧柏高19.5米、地围11.6米。
“历经5000多年的沧桑巨变,黄帝手植柏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不仅归功于它自身强大的长寿基因,也与历朝历代的人们对它的精心保护密不可分。”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科长李小军说,“黄陵县有3株5000多年的侧柏,在黄帝陵就有两株,分别是黄帝手植柏和保生柏,另一株在距离黄帝陵20公里的阿党镇川庄村,为老君柏。我们对这3株侧柏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生境改善、围栏和地面架空、复壮引根、杀虫消毒、树体防腐与修补、区域防雷等。其中,防雷是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对黄帝陵的古柏,我们采用全方位防雷保护法。在轩辕庙内南侧特别设置了6个雷电拦截点,重点保护黄帝手植柏、保生柏。”李小军说,“全方位防雷保护法,不仅对黄帝陵的林木起到全覆盖保护的作用,也为黄帝陵地表建筑物、陵区工作人员以及游客提供了安全保障。”
■ 千年古树焕“新生”
20公里外的老君柏也享受着管护人员对它的全面照顾。
人们常说“人挪活,树挪死”。这株老君柏就有“挪窝”的经历,并且生长得十分茂盛。2009年,延安市启动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老君柏的生长位置恰好位于这个水利枢纽工程的范围内,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经过两年的前期方案制定和技术准备,2011年,黄陵县林业局对老君柏实施了保护性移植措施,将其迁移到距离原址2.5公里外的新地点,也就是它的“新家”。
对于一株扎根千年的古柏来说,突然“挪窝”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挪?挪去哪里?新环境能否适应?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避免古柏在新址出现水土不服,我们将原址的土壤、周围的树木和草类等一同迁移,尽量保持其原始的生长环境,并实施了修剪、断根、复壮、土球绑扎、吊装运输、水肥管理、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防雷电等多道工序。”黄陵县林业局生态修复股工程师田鹏飞说。
2009年11月30日,老君柏被断根原址养护;2011年3月26日,被吊装移植;2016年3月底,移植后5年养护期结束,经专家勘测,老君柏生长旺盛,标志着“挪窝”大功告成。“挪树的复杂程度不言而喻,但最终的成功就是最好的回报。我还记得挪树那天,村民都来帮忙,老人们抚摸着古树,热泪盈眶。他们在古树下拍照留念,见证这一时刻。对他们来说,古树承载着他们的记忆。”田鹏飞说。
■ 寻根溯源守古柏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存的瑰宝,作为“有生命的文物”,它们如同“活化石”,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以不屈的姿态屹立百年千年,成为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财富。
陕西省现有古树名木72.7万余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1.1万余株、古树群271个71.6万余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2022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有508.19万株,其中,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5株,均在陕西。这5株古树,黄陵县有3株,分别是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另外两株分别是白水县的仓颉手植柏,洛南县的页山古柏,均是侧柏。
2024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黄陵县开展国家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工作。黄陵县严格遵循《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依据“分级、分类、全面、系统、可持续”的保护原则,不断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并探索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根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黄陵县共有散生古树233株、古树群14个。位于黄帝陵的桥山古柏群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拥有8.3万余株古柏,其中超过千年的柏树达3万多株。这些古柏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祭祀黄帝时栽种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轩辕黄帝的传说自古流传。千百年来,这些古柏扎根于此,默默见证了无数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瞬间,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生生不息和源远流长。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田若楠
制作|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