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卞磊
一直以来,恐怖片、“鬼屋”都有自己的受众和市场,部分游乐园还会推出季节限定“鬼屋”,以吸引游客。惊悚的场景或情节通常会给人毛骨悚然、恐惧惊吓的体验,但近日国际期刊《大脑行为和免疫》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娱乐性恐惧体验,如玩“鬼屋”等,可减轻身体炎症,对降低慢性疾病风险有潜在益处。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13名受试者(平均年龄29.7岁),让他们游玩鬼屋,并在其游玩前、游玩后及3天后,分别进行心率监测并抽取血液样本,检测炎症标志物和免疫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有22名参与者在活动前存在轻度炎症,其中18人(82%)在游玩3天后炎症标志物水平下降;与游玩前相比,整个队列在游玩3天后测得的总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均有所下降,不过平均水平仍在正常范围。
娱乐性恐惧是近年来的科学研究热点,属于一种恐惧和愉悦混合的情绪体验,包括看恐怖电影、参与极限运动、“鬼屋”探险等。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可以从视觉、听觉和理解等各方面体验惊吓、恐怖感,如场面阴森、面目狰狞、声音惊悚等。在体验娱乐性恐惧时,人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会出现心率加快、瞳孔放大、部分肌肉绷紧等生理反应,使人兴奋,随后进入松弛状态。这种生理、心理的一张一弛,可以释放一些压力,让人产生良好感觉。另外,大脑皮层的兴奋存在此消彼长的特点。在体验惊吓、恐怖感时,平时某个负责处理学习、工作事务的脑区会被抑制,进而得到休息。
另外,很多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负面的、有攻击性的冲动,虽然大多可通过沟通、运动等合理方式释放,但如果心理转化功能较弱或潜在攻击冲动较强,可通过寻求惊吓、恐怖感释放,这是一种能更直接表达原始冲动的方式。
宋崇升表示,无论是“鬼屋”还是恐怖片,很多娱乐性恐惧体验都包含所谓“鬼”的元素。其实,“鬼”具有非常典型的心理学意义,是一种负性情绪的具体化载体,涵盖委屈、冤情、愤怒、哀伤等,大多和人的潜意识有关,讲述的是内心深处被压抑的冲动、情绪或不敢正视的心理创伤。很多人之所以喜欢体验这些感受,是因为这既能让人感受恐惧,但又不会让人受到实质伤害,是一种“安全的恐惧”。同时,负性情绪还具有一定的驱动力,可以促使人们去做一些冲动的事情。
宋崇升提醒,体验惊吓、恐惧的感觉应注意选择时机。一方面,如果想看恐怖片等,最好不要选择睡前,以免影响睡眠。另一方面,假如当前自己的心理处于健康边缘的状态,比如面临较重压力、情绪低落或有焦虑情绪,一旦接触负性情绪或强烈的刺激惊吓,可能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甚至可能诱发心理危机或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对某一类恐怖片尤其敏感,或许提示内心深处存在需要处理的情结。▲
责编:王晓晴
主编: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