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立足地方实际,在思政教育上找准着力点,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培育担当奉献精神,让学生有“下得去”的昂扬锐气。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担当、愿奉献、热爱农村的人才队伍。《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显示,超六成的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去工厂化、去基层化的就业趋势愈加明显。因此,高职院校要站在历史高度和时代前沿,在大思政课中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讲清乡村发展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之间的关系,讲清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树立到乡村建功立业的人生志向,鼓励他们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去。通过宣传榜样故事,锤炼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涵养“下得去”的昂扬锐气,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培育劳动精神,让学生有“干得好”的蓬勃朝气。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下到乡村以后,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或管理增效,更重要的是要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所以,他们不仅要有动手能力,更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劳动精神。高职院校要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厚植劳动精神,通过思想引导、实践养成等方式,在日常生活、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多个环节中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将劳动精神融入学习和工作全过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基因,大力倡导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观念,推动高职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锻造“干得好”的蓬勃朝气,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
培育乡土情怀,让学生有“留得住”的内生动力。受影响力限制,地方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学校所在地及附近地区,如果能让乡土情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就能留住学有所成的学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稳定可靠的人才支持。大思政课要在聚焦“服务地方、扎根乡村”中开发地方特色课程,挖掘乡土优秀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感知乡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深入乡村,增进学生与乡村振兴的情感联结,让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传统习俗,赋予乡土文化新的价值底蕴和时代内涵,让学生深深扎根于家乡的土壤,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强烈责任感,自觉传承家乡的优秀文化,自愿为家乡的美好未来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从而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有爱才有内生动力,只有爱农村,才能对农村有归属感,才能长期扎根农村,主动扛起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大旗。
培育创新创业精神,让学生有“能立业”的十足底气。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实践舞台。地方高职院校不仅要从专业发展、职业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帮助学生打通到乡村发展的职业路径,更要在大思政课中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在创业教育中有机融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打造学生、导师、优秀创业者的交流平台,邀请返乡成功创业的校友分享经验,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敢于创业的精气神。邀请高校驻村工作组返校或组织学生到村,为学生介绍乡村发展现状与机遇、人才需求情况、相关政策规定,帮助他们认识最真实的乡村,了解最实际的需求,明确创新创业方向,搭建政府扶持和学校指导的服务平台,让学生不仅有去农村创业的勇气,还有能在农村立业的底气。只有让一大批返乡创业者通过建功立业富起来,充分发挥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才能带动更多青年才俊投身乡村振兴,以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时代使命和源泉活水。地方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着力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创业精神和乡土情怀,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有情怀、能创业的乡村人才队伍,推动职业教育深度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具体行动,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