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须贺港口,战舰重归,隐隐间一场大国博弈又起波澜。
11月22日,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驶入驻日美军横须贺基地。
这次部署,被美方形容为“对西太平洋安全的重大承诺”。
驻日美军司令部和日本外务省在部署前就高调表示,这艘航母的到来是“维护地区安全的关键”。
而几乎同一时刻,解放军的电子侦察船也在附近——一个“不期而遇”的巧合。
这一“撞车式”时机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关注:是偶然巧合,还是针对性的回应?
在这一片紧张的海域中,航母、侦察船的交汇,预示着怎样的风云变幻?
“乔治·华盛顿”号的这次到来是它第二次在日本横须贺基地担任前沿部署航母。
早在2008年,这艘航母曾替代“小鹰”号,成为首艘部署横须贺的核动力航母。
2015年,它被“里根”号取代。今年5月16日,“里根”号从横须贺离开,美国海军随即宣布由“乔治·华盛顿”号接替这一关键岗位。
这次部署并非一帆风顺。“乔治·华盛顿”号曾在2017年开始长达六年的维修和燃料更换工程,其间饱受工程拖延和舰员心理问题困扰。
仅过去12个月中,该航母就发生了4起舰员自杀事件,超过200人因此选择离舰搬迁。
航母的环境远非理想——狭小的生活空间、单调的日常任务以及与家人分离的生活方式都对舰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沉重打击。
这种特殊的“舰上文化”,也成为美军内部备受诟病的问题之一。
今年10月8日,这艘航母结束了所有认证检查,终于满载尖端技术重新服役,赶在11月中旬抵达横须贺。
舰队抵日后,美国第七舰队司令弗雷德·凯彻不失时机地宣称,这艘航母象征着美方对西太平洋安全的承诺。
然而,横须贺港内严阵以待的战舰与这片海域的历史纠葛,显然不能用简单的“安全”一词概括。
就在美国航母高调抵达的同一天,我国电子侦察船从也进入日本海域。
虽然此次行动未公开进一步细节,但电子侦察船的性能早已为外界所熟知。
侦察船配备尖端雷达与电子监听设备,专注于收集对手军舰、战机的电子信号数据,是海上“耳目”的最佳代表。
面对美国航母的高调亮相,我国侦察船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
相较于美军的公开宣示,我国海军选择了低调但精准的回应方式:既观察对手动向,又彰显维护主权的决心。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令外界感叹。
在“乔治·华盛顿”号抵达前的11月13日至15日,这艘航母刚刚参加了美日韩三方的“自由之刃”联合海上演习。
这一演习标榜加强三国合作,但实际上则是针对朝鲜半岛及我国的又一次军事震慑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军事部署与我国海域的动向息息相关。
今年,我国海军多次展示军事实力,包括大型舰艇编队演习和新装备试验等,显示出对地区复杂局势的应对能力。
这次我国侦察船的及时出现,更强化了这种战略平衡的实际意义。
11月22日这一天,无论是美国航母高调驶入,还是我国侦察船的精准行动,都在为这个敏感海域增添新的篇章。
强硬表态与无声侦察的碰撞,引发了对地区安全局势的更多思考。
信息来源:
新京报官微——最新:美国核航母已抵达驻日美军基地2024-11-22
参考消息——“乔治·华盛顿”号航母重回日本2024-11-23
观察者网——美“林肯”号航母驶入日本海,中国侦察船同日进入2022-04-12
央视新闻——美国航母自杀事件频发 超200名舰员选择离开“乔治·华盛顿”号航母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