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西:一针一线 “绣”出美好生活

在白色毡布上剪出模型,用铅笔绘出精美图案,再在侧沿镶上黑色的绒条和绣品,然后熟练地踩着缝纫机,神情专注地望着指尖的针线……11月21日,红旗农场十二连职工库拉西带领哈萨克族“绣娘”在此飞针走线,针线起落间,一个个精美的民族刺绣制品图案便有了模样。

库拉西与毡绣的故事,比她手里的羊毛线还要长。

擀羊毛,小针扎,花毡里面藏着啥?

在库拉西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层层花毡,将房间装扮得十分温馨。

库拉西告诉记者,她从小生活在牧区,十三四岁就开始独立制作毡绣、布绣绣品。

图片

哈萨克毡绣布绣技艺传承人库拉西(左一)在合作社和大家探讨技艺。

近年来,师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非遗”保护方针,健全机制、强化措施,不断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2008年,哈萨克毡绣布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红旗农场库拉西成为哈萨克毡绣布绣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现在她也是绣丽美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她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把毡绣、布绣技艺与兵团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带动了一批职工群众增收。

图片

“花毡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库拉西说,“我小时候常会看到,奶奶和母亲把羊毛处理干净,擀制成羊毛毡,然后把盐、面粉与牛奶调和成糊状物,用小木棍蘸着在羊毛毡上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我母亲画图案不用任何辅助工具,都是一笔画成的。”

围着羊毛、针线长大的库拉西,从擀羊毛开始,逐渐掌握了花毡绣制技艺。截至目前,库拉西已绣制大大小小的作品千余件,这些花毡绣品走出毡房,进入越来越多人的家里,装点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图片

在库拉西的作品中,她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件用丝线绣成的玫瑰花绣品。“我去江苏省学习时学到了苏绣技艺,就尝试着将两种技法结合起来,那幅作品就是这样绣出来的。”库拉西说。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红旗农场将毡绣、布绣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成立了绣丽美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配有44台绣花机,设立了机绣车间、手绣车间、展销室,让哈萨克族妇女改变纯手工绣制方式,以手绣与机绣相结合提高绣品制作效率,为毡绣和布绣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图片

“这几年,农场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场地,还聘请专业老师指导,使这项传统技艺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库拉西高兴地说。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商平台成为销售产品的新渠道。为了跟上时代,这几年,库拉西和姐妹们开始通过抖音、微信平台宣传刺绣产品,获得了不少外地订单。

随着顾客越来越多,库拉西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她鼓励、动员周边的妇女一起学刺绣技艺,每年免费开展培训,从如何组装刺绣机到布料选择、裁剪,图案设计、颜色搭配,她都耐心地指导大家。

图片

如今,许多和库拉西一样热爱毡绣、布绣的哈萨克族妇女在园区创业,由经纪人帮助她们联系订单,负责打开市场销路,共同实现毡绣、布绣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红旗农场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毡绣、布绣规模化经营,带动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就业创业。

产业孵化园的不断发展,有效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蓄水池”和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园。

库拉西告诉记者,她打算将毡绣、布绣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将这项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全媒体记者王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