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赤子心
——舞剧《王船山》对传统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抒写
文/林天泉
2024年11月13日、14日,第八届湖南艺术节展演剧目舞剧《王船山》亮相株洲神农大剧院,给人带来惊艳之感。全剧结构清晰,情节富有张力,人物形象感人,不少舞段令人印象深刻,且用了大量象征、隐喻的手法,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不论是题材的独特性、厚重性,还是舞台呈现的艺术性、内蕴的多重性,都值得给予更多关注。
舞剧《王船山》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其核心主旨是十分明确的,即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王船山,是怎样一步步跨越人生艰难,终成一代哲人的。思想家的思想难以通过舞蹈来呈现,但思想家的独特形象是可以抓住的,思想家的内心世界是可以展现的,思想家的精神追求是可以传达的。舞剧《王船山》通过对王船山心路历程的抒写,不仅让一个热血赤忱、志存天下的哲人形象立上舞台,而且昭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指向与人生抉择,激荡起跨越时空的共鸣与回响。
入仕:传统知识分子义无反顾的担当
求学阶段的王船山是一位翩翩少年。一段书院舞,在古琴的伴奏中开场,晨曦冉冉,疏竹掩映,学子款款,书声悠扬,既严谨庄重,又自得自在。舞段以古琴始,复以古琴收,君子怀德,斯人如玉,似有一种书香弥漫。此时的王船山,有济世之志,有济世之才,充满活力,昂扬向上,舞姿中尽显英气、锐气、书卷气。此时的王船山,对学问有着如饥似渴的追求,对人生有着斑斓多姿的设想,但他更想要的,是科举,是入朝为官,是通过做官为朝廷做事,为天下人做事。
科考仕进之路,是儒家早为读书人制定好的人生道路。孔子曰:“学而优则仕。”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礼记·大学》更是将知识分子的人生路径明确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传统读书人的治学的起点,治国、平天下才是治学的终点。王船山的父亲武夷先生,一生七试乡闱不第,仅两副秋榜,留下巨大遗憾。王船山也三赴乡试,最终如愿中举。
剧中王船山金榜题名的场景,安排了一段饶有趣味的丑戏。整体的氛围是欢乐的,但又总让人觉得有点不协调,不对劲。仔细想来,这种欢腾场面的背后,也暗含着某种隐喻。这是王船山一生的高光时刻,同时也是大明王朝的落日余晖。这一次的金榜题名,站在王船山的角度看,站在当时王衙坪民众的角度看,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情。但是站在人生历程的角度看,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看,这一切又显得那么脆弱,乃至于呈现出荒谬的色彩。对于王船山来说,这一刻的高光之后,是无尽的人生苦旅。对于一个王朝来说,王船山中举固是名至实归,但王朝末期的科举制度其实已经崩盘,随之而来的即将是大厦倾覆的滔天巨浪。这个人的小小悲喜,在历史的进程中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太平时期仕进之途犹多坎坷,更奈何生逢乱世。王船山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诤谏:传统知识分子宁为玉碎的傲骨
当真正走上仕进之路,读书人很快就会发现,现实与理想原来有很大差距。
当中举后的王船山来到朝堂上,走进舞台上的黑幕中,可以想象那一刻是多么的震惊与惶恐。
在王船山进入黑幕之前,是一段极富象征意味的权力之舞。在红白黑相间,阴沉、冷峻、神秘的色调中,一把巨大的权力之椅傲然矗立在舞台中央,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在高高的权力之椅上,权宦张牙舞爪,肆意张扬。底下曾经的读书人们,低眉顺耳,唯唯诺诺,俯首贴从,战战兢兢,充分显示了权力的傲慢,显示了在权力面前个体的渺小。而在背景幕布上,还有一个更加巨大的、透露着阴森诡异的气息的权力椅背,那是一张更加无可逃避的权力之网,是冷冰冰地凝视着这个世界的权力之眼。
这一次的经历,让王船山深受重击,瘫倒在地。一道光圈将舞台中央的王船山罩住,如同一个无法挣脱的牢笼,令人窒息。
但王船山最终还是爬了起来,剧中用一段魁星舞唤醒了王船山。遥望魁星点斗,王船山回忆起了恩师的嘱托,回忆起了发妻的叮咛,感受到了“德不孤,必有邻”的召唤。凭借一支文笔,指点江山,治国安邦,这是魁星的寓意,这是读书人的职责。魁星们将王船山吞没,又将王船山举起,王船山感受到了使命的召唤。怎么能因为一次打击就心生退缩呢?且国家正是多难之秋,读书人不更应该挺身而出、以身入局么?王船山站了起来,再次勇敢地走入了仕途的洪流中。
可惜现实很快再次给予了他沉重的打击。舞台上,王船山也曾惶恐,也曾退缩。到底要不要写这一封奏疏?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最终,他还是发出了心底的那一声呐喊,这也是读书人压在心底的那一声呐喊。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看到问题,便无法沉默,看到乱象,便会想到职责所在。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读书人,不仅要入仕,还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时代的逆流抗争。古今多少因言获罪的读书人,王船山是其中的一个,也必然是其中的一个。
而这一次,他差点丢掉性命,这一次,他彻底失去了在现实世界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切可能。试问苍茫大地,路,该通向何方?
著述: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退路
太史公《报任安书》云:“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曹丕《典论·论文》曰:“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王船山重返王衙坪,不知脑海里是否响起了这些声音?
著书立说,是读书人最初的本心,也是最后的退路。对于读书人而言,其实始终面临一个人生困扰,即如何以微渺有限的生命,去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陈子昂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悲怆感,萦绕在每一个读书人心间。对于儒家读书人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初心,便是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长久的文化生命中,让个体生命成为文化长河的一部分。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立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立德”是不敢轻易论及的事,唯有“立言”,是读书人切实可以抓住的东西。因此“立言”往往是读书人天然的初心,也是最后的堡垒,精神的退路。
对于王船山而言,当前途一片渺茫,当人生陷入无尽灰暗时,最终回到读书人的初心,确立了新的人生方向,开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事业中。“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向天乞活埋”,在此王船山找到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地,并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
来到了石船山下,王船山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舞台上,出现了各种各样饶有趣味的读书人王船山,或孜孜不倦,或苦思冥想,或拍手畅快,或怡然自得。这是读书人的真性情,是读书人的自我陶醉,是读书人的人生和解,是读书人的特有浪漫。此前王船山的独舞以及此处的群舞,有些身段感觉与一开始书院舞隐隐呼应,这是重新出发,也是回归与延续。或许在这一刻,王船山是否成为后人敬仰的王船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读书人化身的王船山,找到了心之所止,心之所归。我们未必有王船山的经历,但王船山的心路历程,其实都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这是一部有关读书人的舞剧,这也使得该剧有了超越题材本身的意义。
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舞台上,贯穿在王船山人生经历中的,正是读书人的赤子之心。坚守本心不易,尤其在经过重重打击之后,还能坚守读书人立场,绝不轻易向命运屈服,这是王船山展现给我们的生命力量,是舞剧《王船山》展现给我们的读书人气节,也是这部剧留下的最为深远的绕梁余音。
林天泉,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