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乌军在当年的夏季大反攻失败后,便转移兵力在赫尔松方向组织渡河作战,因为主要的战斗地点是克林基,所以也称为是克林基之战。
就如同乌军夏季大反攻时,网上一片吹捧之举,在克林基之战进行时,也有大量的舆论炮弹将其捧为是大捷。
但事实证明,此次战斗不但算不得大捷,甚至连乌军在纯陆地大反攻的战果都远比不上。以至于乌军最终连克林基都无法确保,只能黯然退兵。
最近乌克兰真理报发出了长篇文章,披露了克林基之战的诸多详细情节,其中的很多内容公布了,更加证实了此战的惨状。
尤其是乌克兰媒体提到了此次作战的目标,再结合乌军实际的战果,两相对比就更加反差了。
因为按照乌军预定的方案,此次作战号称是要打到克里米亚;当然实际打进去不好实现,但也要打到克里米亚连接乌克兰南部陆地的彼列科普地峡。
可是第聂伯河沿岸距离地峡有大约80公里的距离,乌军需要在渡河成功后还要长驱直入这80公里,几乎把整个赫尔松东岸打穿,才能过得去。
结合乌军实际的渡河作战成果,别说打穿80公里了,就连克林基这个战前1000人居民的小村庄,乌军都未能全部占领。
乌克兰媒体披露的情况是,乌军只能控制这个村庄的一半。
只有半个村庄作为登陆点,而且这个登陆点最后都未能保持住,跟渡河作战的最终目标相比,简直无法交代。
甚至,乌军连最初3到4天的战术目标,都远远未能完成。
乌军最初制定的第一阶段目标是,以3个海军陆战旅同时发起渡河作战,其中第35旅进攻克林基、第38旅进攻两个村庄之间的太阳能电池板区、第36旅进攻铁路桥区域,另外第37旅为预备队;另外还有2个领土旅以及海军第73特战中心和配属的大量炮兵提供支援。
乌军要求在3到4天时间内占领30公里的渡河正面,并向东岸陆地推进到M-14公路区域。
但实际上乌军除了第35旅攻入克林基外,其余两个旅根本无法在对岸立足,最终伤亡惨重后不得不又撤了回来,此后遂以全部参战部队确保克林基。
对照原计划,确保东岸的桥头堡是为了进一步向前攻击,但乌军因为连克林基都无法全部占领,所以根本无力向纵深挺进。
因为登陆区域过于狭小,所以这里成为了俄军重火力的靶场,最终乌军难以立足不得不撤出。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令乌军难以接受的,毕竟纯陆地大反攻多少还占据了10多个村庄,即便到现在乌军还控制着其中的五六个。
但渡河作战最终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啥战果都未能保持住;不仅牵制和消耗了己方的大量炮兵,也令海军陆战队被打残,休整极长时间才可启用。
因为实在找不到多少亮点,所以乌克兰官方不怎么宣传克林基之战,直到乌克兰真理报的长篇报道后,其中的诸多细节才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