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王守仁的治家之道品味王守仁的治家之道10/80

  

图片

图片

■ 张敏

  纵观中国历史,如王守仁般拥有诸多头衔的人可谓寥寥无几。他既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立马定乾坤。如此评价,王守仁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在哲学方面,王守仁创立了阳明心学。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成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还传到了国外,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文学、书法方面,王守仁同样留下了不少著作。而在军事方面,王守仁曾巧用计谋,平定宁王之乱。可以说,在五十余载的人生之中,王守仁留给了后人太多的精神财富。

  坐落在浙江省余姚市阳明西路的王守仁故居,是王守仁出生的地方。在这里,王守仁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同时,也是在这里,王守仁完成了自己早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详细记录着王守仁所开创的阳明文化,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去品读。在王守仁诞辰之际,笔者特意到访,去感受一场跨越五百多年的思想盛宴,探访王氏家族留下的精神瑰宝。

  勤读好学 薪火传承

  王守仁出身书香门第。来自家庭的熏陶,让年幼的王守仁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很早就明白,“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而重学的思想,也成为王氏家风的重要内容。

  王守仁的故居,还原了昔日整个家族的日常起居。在闹市之中,院落的僻静,更添一分庄严肃穆。笔者漫步于这充满着古色古香的庭院之中,触摸着历史的印痕,王守仁的童年经历与耀眼成就也在徐徐展开。

  在王守仁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所谓“三不朽”,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而真三不朽,无疑是后人对王守仁的褒扬,即他在这三点上都做到了极致。

  年少时的王守仁,便博览群书。丰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他后来创立心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守仁的祖父王伦,酷爱读书作画。因热爱画竹,王伦便在房子四周种满了竹子,并自称竹轩公。在王守仁故居之中,还保留了其祖父的书房。充满古朴气息的装饰,依稀可以看到曾经的样子。在这里,王伦曾与诸多好友谈古论今。他的言传身教为整个家族树立了榜样。

  在浓郁文化气息的熏陶之下,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同样才学出众。史书记载,王华聪慧异常,35岁中状元,就此走上仕途,曾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除了仕途上的耀眼之外,王华在文学、书法等领域也颇有建树。优渥的物质条件和重学的家庭氛围,都让王守仁受益颇丰。尤其是对读书的推崇,更让年幼的王守仁在经典古籍之中完成了思想的启蒙。

  王守仁故居有一处传习苑,是传播和展示其家规礼教的地方。苑中,父亲谆谆教读的一座塑像,形象地反映出当年的情形。王守仁10岁时,便跟随父亲前往京师。在父亲的教导下,王守仁熟读四书五经及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作。正是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王守仁的阳明心学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基础。同时,勤读好学,也成为这个家族的传统被延续下来。在文稿《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王守仁曾以“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来勉励晩辈读书。

  孝弟为本,圣贤自期

  百善孝为先,上敬父母,下结兄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王氏家风中也体现得很充分。据史料记载,其父王华辞官归田后,以读书自娱,尽心侍奉百岁老母,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父亲的以身作则,也让王守仁明白了家庭和睦的真谛。

  在收录于《王阳明全集》的《王阳明家训篇》中,王守仁曾写下了“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的话。

  王守仁共有两个儿子,嗣子王正宪与亲子王正亿。即使在外做官,他对儿子的教育也从不怠慢。其曾特意为王正宪编写通俗易懂的三字经《示宪儿》,要求孩子要懂得谦恭,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能包容他人。

  王守仁55岁时,才迎来自己的亲生儿子王正亿。虽是老来得子,但从不溺爱。在王守仁家信《岭南寄正宪男》及《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中,要求长子增进兄弟之情外,对弟弟的饮食住宿不能过于饱暖。

  王守仁去世后,王正宪曾主动将爵位让给少不更事的弟弟,自己转而准备应试。其谦让之举,是王守仁孝弟之教的结果。

  年幼时的王守仁,便立下了为圣贤之人的远大抱负。这样的理想,也成为其对子女的期望。王守仁轻名利、重品行的思想,也成为王氏家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心者只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便可比肩圣贤。

  在《示弟立志说》中,王守仁表示,学莫先于立圣人之志,立志可使人“神气清明,义理昭著。”从中可以感受到圣贤自期这四个字的分量。

  如今,王氏后人仍然活跃在各行各业,其中不乏佼佼者存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能在困顿之中有所成就,王守仁的品行无疑点亮了族人的前行之路。

  道法自然 坚守本心

  据《王阳明评传》记录,其父王华“为人仁恕坦直,平生无矫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凡谈笑言议,皆由衷而发”,这样的处世之道,也成为王守仁的人生准则。尤其是知行合一,更成为其阳明心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彼时,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不畏强权,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到达龙场之后,仆人们一个个病倒。王守仁包揽了所有的劳动,尽心竭力地照顾他们。上不畏强权,下能亲民众,这与其父的处事方式一脉相承。

  长久的官场浮沉,让王守仁的身体每况愈下。临终前,弟子问王守仁:“先生,有何遗言?”王阳明泰然回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短短的八个字,概括了王守仁跌宕起伏的一生。无论身处困境还是逆境,王守仁都坚守本心。

  王守仁在尊重道法自然的同时,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孟之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敢于打破规则的束缚,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这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