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包”神话破灭?为何德国制造正一步步走向没落

2024年9月,大众汽车集团发布了一则令人震惊的声明:考虑关闭部分德国工厂,并计划进行大规模裁员。这一消息迅速点燃了舆论的情绪,许多人视之为德国制造业衰退的信号。然而,10月底的进一步消息却表明,事态比最初预计的还要严峻。大众计划关闭至少3家本土工厂,并裁减数万名员工,连带对剩余工厂规模进行全面收缩。更令人震惊的是,公司还打算集体降薪10%并冻结两年涨薪。这意味着,这家成立87年的汽车巨头将首次在德国本土关闭工厂,同时撕毁1994年以来维持至今的就业保护协议。这不仅是对德国制造业“铁饭碗”神话的解构,也象征着德国经济迈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

这一切并非偶然发生。近年来,从能源危机到市场竞争,德国经济面临的内外压力不断升级,而大众的困境不过是这一局势的缩影。在工业革命和全球化中一度光芒四射的德国制造业,为何会落入如此困顿的境地?

图片

大众汽车危机背后

从最新的财报可以看出,大众汽车的业绩已陷入泥潭。2024年第三季度,大众全球销量同比下降7.1%,营业收入小幅下跌0.5%,但净利润却暴跌63.7%。今年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下降2.8%,营业收入仅增长0.9%,净利润同比跌幅高达30.7%。这些数字标志着大众汽车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大众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将公司困境归结为“数十年的结构性问题”,并表示,削减成本的措施势在必行。然而,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是财务数据的滑坡,还包括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迟滞。

与中国和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迅猛发展相比,大众等德国车企的反应速度明显滞后。在电动车的技术创新、市场份额争夺以及供应链整合方面,德国企业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比如,中国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上取得了长足进展,而特斯拉则通过技术优势占据了高端市场。相比之下,大众的电动车型技术储备不足,市场反应迟缓,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滞后的新能源转型不仅让大众陷入困境,也折射出整个德国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

能源危机与制造业的沉疴

俄乌冲突后,能源危机成为压垮德国制造业的重要因素。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的飙升让德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成本高企,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如钢铁、化工等,首当其冲受到重创。在最严重的时期,许多工厂因能源成本过高而被迫停产,连普通的面包店也因经营压力过大而关门歇业。

德国制造业一直在GDP中占据重要地位,占比常年维持在23%左右,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然而,能源危机相当于刺中了德国经济的“大动脉”。制造业的低迷直接影响了出口,2022年5月,德国更是罕见地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此后数个季度中,德国经济萎缩迹象明显,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更是持续低于荣枯线50,显示出工业生产信心的长期低迷。

回顾德国经济复兴的历史,全球化曾是其制造业崛起的关键驱动力。从冷战时期美国对西德的援助,到冷战后利用东欧廉价劳动力与俄罗斯低成本能源,德国凭借精密制造技术和全球供应链布局,建立起了不可撼动的制造业优势。然而,这一模式在全球化退潮和能源格局变化的冲击下已不再适用。

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德国失去了依赖多年的俄罗斯廉价能源供应。而进入德国的移民群体也从过去的高素质劳动力转变为难民,这些人既无法胜任技术岗位,还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此外,随着中国制造业崛起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德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原本的市场优势逐渐被蚕食。

技术革命中的落伍者

新能源革命为全球工业版图带来了巨变,而德国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却乏善可陈。在光伏行业,德国早已全面退出全球竞争,市场份额被中国企业主导。风能领域虽然稍有表现,但西门子歌美飒等企业因亏损裁员的消息也频频传出。至于核能,德国则选择了彻底退出,关闭了所有核电站。

信息技术领域的局面同样不容乐观。欧盟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在数字化技能普及率和技术人才储备方面,远低于欧盟其他主要国家。德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滞后,宽带覆盖率甚至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这些短板严重制约了德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竞争力。

过去,德国在全球机械设备、化工和汽车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根据2022年的数据,中国已在这些领域的全球出口份额超越德国。德国制造的“高品质”标签虽依然广为人知,但昂贵的生产成本正逐步削弱其竞争力。2023年,德国出口总额下降1.4%,2024年上半年再次下降1.6%,这一连串的数据表明,德国制造业正在全球市场中失去光环。

德国经济的内外压力

国内经济增长的停滞使德国社会问题愈发突出。移民融入问题、社会福利体系的沉重负担,以及高失业率共同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2024年,德国政府不得不将经济增长预期从0.3%调低至-0.2%,这一调整无疑为本已悲观的经济前景再添阴霾。

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也因经济困境受到挑战。法国和意大利在中欧汽车关税等问题上公开反对德国,显示出欧盟内部围绕经济利益的分歧日益加深。这种内部分裂进一步削弱了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而欧盟成员国间的竞争关系也使得德国难以有效依赖区域经济合作来缓解压力。

破局的可能性:德国的自救之路

尽管前路布满荆棘,德国仍有可能走出困局,但这需要全方位的政策调整和产业升级。

首先,能源政策的调整至关重要。德国必须摆脱对外部能源供应的依赖,重启对核能等高效能源形式的研究,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只有确保能源成本的稳定和可控,德国制造业才能恢复竞争力。

其次,技术创新是破局的关键。德国需要在新能源与信息技术领域加大投入,鼓励本土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同时改革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为产业升级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此外,德国需要重新审视与欧盟及全球经济的关系。在欧盟内部,德国应推动更为紧密的经济协作,避免因利益分歧造成的内部裂痕。在国际市场上,德国需要拓展新兴经济体市场,减轻对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并通过强化品牌价值维持全球竞争力。

德国制造业的衰退并非偶然,而是全球化红利消失、技术滞后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共同结果。然而,这一困境也为德国提供了深刻反思和重新出发的机会。只要德国能够在能源、技术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找到突破口,这个曾经的工业巨人仍有机会重拾荣光,重新定义全球制造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