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呈现生动丰富的《诗经》世界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安绮】《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照耀千古。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诗经》?近日,《<诗经>十五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史家、中国乐府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赵敏俐带读者走近《诗经》。

图片

《诗经》文字古奥,语言典雅,内容丰富,艺术高超。自孔子以来,对《诗经》的研读与阐释历久不衰,两千多年积累下来的成果,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诗经》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然而,由于时代久远、文化隔膜,阐释者的立场方法各有不同,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诗经》的理解也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一方面说明《诗经》这部作品伟大,阐释空间无比丰富,有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总会从自身的认知条件出发,在总结前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生发新的认识。

在今天看来,《诗经》是“诗”,也是“歌”,是典型的文学作品,它共有三百零五篇,是经过周人选编而成的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集。本书作者赵敏俐认为,我们不能把《诗经》等同于后世一般的诗歌总集或者诗歌选本,它是经过周人仔细选择编撰而成的一部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经典。故自战国时代起,它就被尊称为“经”,而且高居当时的“六经”之首。到了汉代以后,它的经学地位进一步巩固,它的丰富内容也得到了历代经学家的充分阐释,它以“经”的尊崇,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五百多年。要走进《诗经》,第一要义是了解周代文化;第二要义是认识《诗经》的艺术特质;第三要义是对《诗经》文本做细读和赏析。

基于以上思考,本书尝试建立一个新的《诗经》解读模式:把握《诗经》的艺术本质,将其纳入周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中去研读和认识。作者首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光辉灿烂的周代社会和文化,感受《诗经》得以产生的深厚历史土壤和根基;然后结合周代的历史文化,按照题材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细腻而独到的讲解,进而深入解读《诗经》独特而完美的艺术风貌。

《<诗经>十五讲》通过深切而厚实的解读,展示了一个生动丰富的《诗经》世界,使读者能真切体验《诗经》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与艺术光辉,感受《诗经》时代人们的丰沛情感和烂漫生活,以及中华民族优雅的性格和高超的艺术才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