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高跷会“打鼓男孩”火遍全网。 (网络截图)
□保定晚报通讯员 刘柯旋
保定“打鼓男孩”高浩然火爆全网,德山高跷会声名远扬!11月23日周六,在徐水区户木乡德山一街村文化广场上,锣鼓声又早早响起,会长佟树泉带着高跷会骨干演员,正精心指导高浩然和小伙伴们练习基本功、新技法。场外,村民鼓掌喝彩,十几部摄像机、手机拍摄不停。
“最近一周,每天都接待几拨来采访的媒体记者、网络大V。”佟树泉说,高跷会每年在周边市县、京津地区演出100多场,视频网上播放量数千万,大伙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劲头更足了。
村里的孩子们都喜爱打鼓。 刘柯旋 摄
分村不分家,
几代乡民坚守“一道会”
据史料记载,高跷会于清朝末年传入徐水、定兴、易县交界的德山村。150多年来,几代乡民接力传承,在当地扎下了根。1980年,德山村划分为一街、二街、三街三个行政村,但“德山高跷会”始终没有“分家”,名称不变,三村合办高跷会的传统沿袭至今,青壮年争相参与,老人孩子都会耍上一段。
56岁的佟树泉是高跷会的第四代传人,40年前就受爷爷、父亲的熏陶,入会打武鼓。他为人热心,爱张罗事,2000年被推举为会长。他时常放下自己鞋垫厂的生意,带着几十号人“出会”,在家指导儿子、孙子敲锣打鼓,还义务教授周边村及邻县的青少年学习高跷技艺。
2018年,两岁村娃高浩然看了佟树泉的表演,就迷上了打鼓。5岁时,父亲带他从十里外的定兴县张家庄来到佟会长家拜师。今年11月17日,德山高跷会在易县庙会演出时,8岁男孩高浩然“气场大”“超有范儿”的打鼓视频热传网上,并被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点赞、留言超过10万,火遍全网。
如今,德山高跷会已有本村成员70人,吸纳外村、外县演员20多人;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了像小浩然这样的爱好者百余人。德山三个行政村的百姓也自发捐款,采购服装、道具,守护高跷会发展。
佟树泉整理演出道具。
在传承中创新,
让群众百看不厌
在徐水及周边乡村,“德山高跷”是百姓每年过春节、逛庙会必享的一道“文化大餐”。此外,高跷会还经常受邀到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演出,广受欢迎,常演常新。佟树泉道出“兴会”秘籍:坚守传统、不断创新。
他们在沿袭高跷基本技法、角色定位的基础上,融入秧歌、杂技、现代舞蹈的展现元素;一角双人、一角单人灵活组合;在踩街、撂场演出时,与观众互动,共乐共融。群众大赞,“年年看表演,岁岁不一般!”
老、中、青、少齐上阵,青壮年踩高跷献艺,老艺人、小演员徒步演出,以老带新,萌趣十足,观众乐不可支。
商场开业、企业投产、项目奠基……佟树泉翻看2024年百场演出记录,节庆商演占半数以上,还与省内多家景区合作,旅游旺季驻场演出。商业化之路,提高了高跷会的造血能力,演职员每人每天还有百元收入。
“演员踩上90厘米高的木腿,引逗腾挪、手眼身法,一演就是两三个小时,必须做到‘奇、险、稳’统一。”每次演出,会长佟树泉都提前安排好车辆、表演场地、参演阵容,并投保全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借巡演之机,还向其他团队、非遗传承人交流学艺,取长补短。
线上线下传播,
高跷出彩又“出圈”
“小小年纪就能领会和呈现武鼓的精气神,实在难得。”“这可比在家里‘躺平’玩手机强多了。”“我也让孩子学打鼓,传承非遗文化。”……“打鼓男孩”、德山高跷会的火爆,还引发众多关于中小学生教育成长的讨论留言。小浩然的父亲高强也感叹,孩子变得更加乐观自信、肯钻研、不怕苦,学习成绩优良。
高跷锣鼓响彻线上线下,北靠浅山、西临瀑河水库的德山村也迅速走红。佟树泉很是自豪,“当地是鞋垫专业村,演员们大都从事这项产业。平时在产品销售、用工用料方面相互帮衬,资源共享;到外地演出时,大家还成为家乡特色产业、旅游资源的代言人。”
文化浓,村庄美,产业兴。“村里邻里矛盾少了;高跷队员成为服务村民的信息员、致富带头人、文明乡风引领者;高跷会串村跨县演出,让交界地附近的三县(区)百姓们更加亲和。”户木乡党委书记王欣表示,区文旅部门在本乡深入调研,谋定措施,让徐水民间艺术之花越开越艳。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李月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