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座崭新的社区党建文化议事厅,在海淀区万寿路街道万寿路28号社区正式启用。而这个议事厅的建立,背后还要从一幅手稿说起……
走进社区下沉广场处新建立起的议事厅,红白金三色的搭配十分亮眼,阳光透过顶部的钢化玻璃板洒进这个50余平方米的半开放空间内,居民行走在两侧的党建宣传展板前,或在两侧的木质座椅和中间的石桌石椅上聊家常、下象棋,又或随手从主题书架里拿起报纸书刊阅读……
“别看这地方不大,但建起来可真不容易,背后凝聚了咱们居民的力量。”社区书记贾秀杰感叹道。近两年,随着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的高涨,社区原有的活动空间已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要是能有个正经地儿,大家坐下来开个会、说说事,多好啊!”“之前这下沉广场的桌椅是露天的,下雨下雪就都用不了。想跟老战友下个棋、聊聊天,也想有个能聚齐的地方……”居民纷纷提出建议。
去年,在街道的帮助下,社区决定运用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打造党建文化议事厅。但议事厅怎么建?有什么功能?样式如何?一开始,社区有些摸不着头脑,便多次召集街道相关部门、产权单位、居民代表召开民情议事会,一起出谋划策。“咱们有居民可是建筑方面的专家,这草图可以请他来设计。”会上,居民代表衣汉杰向社区推荐了今年已经86岁的杨祖良。
杨祖良曾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在部队做了多年营房设计建设工作,后来在学院从事教学事务。设计这样一个议事厅,是杨教授的“老本行”。仔细勘察了几次场地后,杨教授脑海里便有了一些设计思路:“议事厅设计在花园里,所以不能是一个密闭房屋,太突兀,可以建设成长廊的样式,轻巧美观。”“顶部得透光,用材得结实耐用。”“功能要多样,两侧可设计成展板。”……根据这些思路,杨教授随手拿过一张老伴的处方单,在背面的空白处,很快就画出了一张草稿图。图上不仅用彩色铅笔画出了基础样式,还清晰地标注了详细的尺寸、用材……不出1个小时,一个议事厅的雏形跃然纸上。
以这张手绘草图为基础,大家又不断完善着设计方案。为了不破坏广场上的一草一木、保持原有的绿化,最终杨教授将设计的草图由南北向改为“缩小版”的东西向,“严丝合缝”地嵌在了各块绿化带之中。今年9月,议事厅即将动工。临动工前,杨教授看着广场东侧临近的地下车库出入口,意识到一个潜在危机:社区地下设有大面积停车场,不确定即将动工挖地基的此处地下,是否有地下停车场。若是不仔细确认,后续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于是,社区党委赶紧联系产权单位,及时获取了议事厅南侧地下停车场设计图。杨教授在图纸上反复对比研究,最终确认议事厅下方并没有地下空间,可按原计划施工。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杨教授和一些有经验的居民也经常在现场“监工”,从地基的夯实到墙体的砌筑,从钢梁的架立到屋顶的铺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经过2个月的紧张施工,万寿路28号社区党建文化议事厅正式建成。
“居民日常议事、使用的地方,是由居民深度参与、群策群力建成的,这就是‘居民做主参与社区治理’、‘大家商量着办’最生动的实践。”回想起建设过程中的一幕幕,社区书记贾秀杰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徐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