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常年寂寂的小山村,一边是顶级画家作品展,听上去似乎相隔千里。乡村美术馆及一系列相关业态,似乎成为催化河口流量的契机。河口村能否接住流量?以艺术为切入点的文化赋能乡村之路,怎样在河口村越走越宽?
“这是真的吗?”今年五一假期,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河口村村民,正在上中学的李佳妮听到村里美术馆在展出齐白石、徐悲鸿、关山月、欧阳中石等名家真迹这一消息时,不禁发出疑问。村民参观“白山雅集”画展。这场名为“白山雅集”的高端画展,惊异了村民的同时,还吸引到全国各地的美术爱好者、画家。假期5天,河口村每日平均客流量高达1万人。“名人效应”引来的巨大客流让小山村应接不暇,“我们村应该是‘火’了吧。”望着村里被车辆堵得严严实实的乡道,李佳妮感叹。而这并非这所地处长白山腹地的乡村美术馆首次承办大师级画展。自2023年8月开馆以来,美术馆已承办画展20余场,月月有展、日日有画成为村里的日常。一边是常年寂寂的小山村,一边是顶级画家的作品展,听上去似乎相隔千里,实则不然。四季如画的河口有着孕育文艺创作的天然资源,摄影家、画家等是村里的常客。乡村美术馆以及一系列美术相关的业态及展演活动,似乎成为催化河口流量的契机。接下来的河口村,能否接住流量?换句话说,以艺术为切入点的文化赋能乡村之路,怎样在河口村越走越宽,为更多希冀以文化赋能乡村的地区提供借鉴和经验?记者深入河口村进行探访。白山市,因长白山而得名,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河口村身处众山环抱之中,大自然赋予它远离尘嚣的静谧。从白山市市区驱车,行程不过20分钟,途经一条长长的隧道,短暂的沉闷后即豁然开朗,抵达目的地河口村。一座山,一条隧道,隔开了城与乡,也使得河口虽处近郊,却未染喧哗,保留了怡然自得的隐逸之趣。曾经的“空心村”河口村,如今已在多场画展的助推下声名大噪。尤其是今年“白山雅集”展,更将小村庄的人气拉到峰值。人们疑惑的是,这样一场高端画展怎么会落地在小山村?河口美术馆坐落在村民入村的必经路上。记者到来时,馆内正堆叠了一大批画作准备展陈。馆长孟德利介绍,即将展出的这些画作是北京宋庄画家村与白山市本土画家的优秀作品。去年9月,宋庄画家群曾集体来到河口村采风创作,由此结下了两地之谊。孟德利是“白山雅集”项目落地的直接负责人。在他看来,“市领导亲自带队招商”是促成画展的关键。“今年年初,我们特地去深圳招商引资,正好对接到一家著名文化企业,可以联系到42幅国家级珍品,大家一听都挺高兴!在努力争取下,展览协议签了3年,也就是明后年都可以办展。”孟德利说。好事是好事,但怎么办好,资金是关键。“运输费、安保费等基础费用算下来,展费远远超出预算。”回想起当初为办展的钱犯愁,孟德利说,“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调用的资源都调用了,就是一个信念,‘再难也得办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彼时的河口村美术馆,布展配套设施并不完善,远不能满足国宝级画作对安保的严格要求。怎么解决?孟德利顺势向白山市城市发展集团“化缘”,又筹措到一笔资金,对美术馆内部重新装修,严格把关工程质量。4月底,焕然一新的美术馆得以顺利迎接“贵宾”的到来。回溯这个过程,“大雅之作”与偏隅小村的结缘看似偶然,背后则是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聚资源、引流量、强赋能的合力而为。在孟德利看来,美术馆要顺利运营,离不开两个要素:一是资金,二是内容。资金端要开源节流,一方面尽量压缩日常成本;另一方面联动多方资源,举办高层次画展,既能扩大知名度抬高价值,又能吸引客流,还能吸引到不同程度的投资,一举多得。“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家看到的是画展,但我思考的是今年电费怎么交,暖气怎么供。”孟德利笑着感慨。内容端也不愁有好作品、好展览。“白山雅集”取得良好反响后,河口美术馆这个平台的权威性和知名度迅速扩散,孟德利明显感觉到“以前是我‘求’着别人来办展,现在是别人找上门来要办展,目前计划展览已经排到了明年。”“反差感”是河口美术馆及馆内所办画展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细究起来,村里每一处景观,都似乎透着越品越有味的“油画感”。小山村的艺术一景。
记者采访时正值10月中旬,初冬的东北地区,天气清冷但阳光通透,空气中没有一丝陈杂。最知时节的是各种林木,一排排齐整的落叶松金黄灿烂,白桦银得耀眼,红松红得热烈,明媚艳丽地交错在山坡上,当地人称之为“五花山”,随意偶遇的一处窗台,都能框出一幅“天然去雕饰”的油画。当人们乘飞机又驱车数小时来到这个小村子,品读画作中的山水自然,又能走出美术馆见山见水见自然,画展与乡村的界限被打破,“大雅”与“大俗”交织相融。传统的、现代的,质朴的、时尚的,就这样通过一座美术馆、一场场画展在边陲小村互动起来。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牵动着社会各界目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的路要怎么走?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就是人口的流失。以白山市为例,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递减,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潜在隐忧。城市的“烦恼”与乡村的困境伴生。面对无产业基础,无特色资源的先天不足,山窝窝里的河口村该如何重焕新生?换个角度看,重重大山也许曾经挡住了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发展机遇,但也正因为与世隔绝,才保留住最质朴、原生态的田园风光,成为他者向往的理想之地。河口村有山,山连着山,山上风光随四时物候变换,春之碧绿,夏之葱茏,秋之层林尽染,冬之飞雪漫天;河口村有水,一湾碧水绵延4公里,游人泛舟而行,目睹阳光倾泻水面,结出星星点点的斑斓。美好景致常吸引许多白山市市民“迁徙”居住,以及各地画家前来写生。“乡村为画家、摄影家提供素材,但总是来了就走,没有给村子留下什么,这是我们看到的现状,也是发展的空间,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可以链接到很多资源。”白山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王磊说。如何让流量变“留量”?2022年,白山市自上而下发起文化赋能乡村行动,出台《长白山地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了12个重点示范乡镇、24个美术、摄影主题重点示范村。其中,河口村入选示范村名单,迎来“从天而降”的发展机遇。既然要搭建平台,美术馆选址就很关键。巧的是河口村有一处旧仓库,长期废置无人用,面积有2500余平方米,很适合改造为美术馆。2023年8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河口美术馆开馆迎客。靖宇农民画主题展、“白山雅集”展、吉林省书画院主题创作精品巡回展……随着一个个画展陆续开办,“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也终于被看见。“画中村,赋自然,挥墨寒江绕峰岚。”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句点缀村里的拐角处、巷道间,与自然山水相契相合,呈现一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动人场景。街巷整洁干净,黄澄澄的玉米仓伫立农家门口,满载丰收喜悦。66岁的村民李荫桐家距离美术馆不远,在李荫桐眼中,美术馆的建成并没有让他很惊讶,因为他眼中的家乡这些年每年都在变化。比如路宽了,环境好了,滑雪场也建起来了。美术馆只是诸多变化中的一个。“以前铁道边是一大水沟,里边乱哄哄,垃圾很多,挺埋汰的。”李荫桐说,“前年开始有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到村里,我叫她‘老妹儿’,她组织很多人来修河道、搞卫生,现在可干净了。”李荫桐口中的“老妹儿”是河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赵筱华,自2021年来到河口街道后主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拓宽路面、铺设水泥,几年劳碌下来,赵筱华和村民也建立了深厚情谊。“玉米仓本来都要拿掉的,但是村里老人们意见大,说这是村民们留下来的传统,我们仔细考虑后也觉得拿掉欠妥,如今看来倒是独特的一景。”赵筱华说。李荫桐提到的滑雪场就在河口村的后山上。经河口村党支部书记耿孝良带路,记者沿着村道驱车10分钟即可到达。虽不是雪季,但这座村里的滑雪场也足以让人惊讶。3条雪道依山之势铺展,近处配套的餐饮接待中心、雪具大厅一应俱全。冬季时白雪裹道、游客畅玩的场景如在眼前。“飞宇滑雪场2016年投入运营。每年11月到2月末是营业季,为村民们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还有常年在雪场‘打更’,也就是管理维护营业场所的村民,都有稳定收入。”耿孝良说。在河口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志强看来,飞宇滑雪场还有更大的潜力尚待开掘:“要破解‘一季养三季’的难点,确立四季旅游的路线,冬滑雪、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再加上山水资源优势、美术馆的吸引力,我们对未来很有信心。”岁月鎏金,上个世纪的白山曾以“煤林铁”作为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代价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损耗。而今,白山市探索将青山绿水变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河口村掀起的这场文化赋能乡村的行动,便是白山市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的缩影。建滑雪场、修路、装路灯、环境整治,一系列的变化给河口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白山市委市政府与招商企业达成合作,将在河口村打造鎏金岛度假区。明年,距离河口村仅10分钟车程的白山东站即将通车,将再次为河口村的发展“提速”。正如石头入水,荡起层层涟漪。美术馆的入驻如同一个关键变量,激活了这个在“十字路口”徘徊已久的村庄。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再到街道一级、村一级的具体执行,河口村的文化振兴之路走得快人一步,也走得步履坚实。而唯有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护航下,乡村振兴的鼓点才能敲得响亮、奏得长久。在可预见的将来,河口村可“一站式”满足游客、画家、村民等多群体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要,成为一步之遥的“诗和远方”。时间倒流回2022年,彼时白山市在为美术馆选址时便作出要求,美术馆要安放在乡村。艺术无疆界,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与文化创意高度“黏合”的艺术元素,打造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做到文化立足人民,为了人民,这也是白山市打造艺术乡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李阴琴家的小卖部是村里的“CBD”。村美术馆火了之后,属她的感受最深刻。“以前每天收入都在一百块钱左右,但一到画展日,外面游客都涌了进来,最高一天能收入一千多元。”李阴琴笑着说。画家的纷纭而至给了村里的闲置农房盘活和升值的机会,河口村租房价格较周边农村地区要贵出3倍左右。耿孝良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最近也收到了许多村民报名出租闲置农房的申请。经济上的利好让村民鼓起腰包,文化素养的提升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对村民、对家庭、对乡村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李荫桐和李佳妮是爷孙俩,美术馆建成前,佳妮最多和爷爷在铁道旁边散步,但现在俩人有了溜达的新去处。李佳妮喜欢看书法绘画作品,学校也经常组织参观、研学。李荫桐虽然不懂,但也陪着孙女去看。“我爷爷现在也知道很多名家,他不仅自己看,还带着朋友一起看。”李佳妮说。陆续有中小学生来到河口村开展研学活动。
被问及最喜欢什么作品,李荫桐带着记者前往美术馆中,指着面前一幅画说:“这画的是我们村的房子,我们村的河,我从没想到它在画里还能这么好看。”看了看落款,这幅画是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建国所作。2022年他来到村里写生,兴之所至泼墨绘就,此后便留在了美术馆,与小山村相互映照。穿村而过的红石崖河上,已有游船开始运营。村民焦老三被聘为驾驶员,载着游客沿河道深处驶去,山与水交相辉映,人与景如在画中。焦老三很满足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但他认为自己还有另一重责任,便是给游客讲述山林里的民间故事,一些仅剩下村里老一辈才知道的传说。约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老道洞,距今有5000~6000年历史,是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游客坐上游船后,可在河道一侧山的崖壁上清晰看到。远看去分上下两个洞口,一大一小,故而老道洞也被称为“母子洞”。河口村的故事传说都与神秘的老道洞有关。在焦老三看来,民间传说并不是表面的猎奇,而是承载着村民的共同愿望。长白山地区以前常有村民上山采人参,东北话叫“放山挖棒槌”,其中一个民间传说的主旨便是为上山采参的村民祈福。相传一群青壮年去采参,突然发现几株大人参被两条大蛇头对头、尾对尾团团围住,年轻人看了惊慌失措、连忙逃走,此后很久没有人敢上山采参。某天一位干农活的村民看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带了两个道童,腾云驾雾去往长白山方向,而说来也巧,此后便再也没有大蛇出现。诸如此类的老道洞故事还有许多,比如求姻缘的,采药治病的,不一而足。焦老三很高兴他有这个机会,可以把故事讲给更多的年轻人,如同他的父辈讲给他一样。“这些故事如果再不讲,等我们这辈人故去,就没人知道喽。”焦老三说。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便在这里体现。原本快要随着一代人消逝的民间传说,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又被重新唤醒,并为更多人所知,影响到更广阔的地域,产生了新的传播效果。文化兴村,文化为民。河口村文化赋能乡村的实践才刚起步,和村民之间的链接正在一点点建立、一步步向前,眼前铺展的前路是清晰而充满希望的。例如王建国就正忙着筹备当地的农民画培训,试图以此激发村民的个性语言,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丰富村民精神世界。驻足河口美术馆,人们会不约而同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长范迪安所题的馆名吸引。而在今年9月底,范迪安再次来到河口村,出席在河口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乡村书画大赛。小山村的艺术魅力何以打动著名画家?在书画大赛开幕式上,范迪安动情讲道:“我多次踏访白山,深感地处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市蕴含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更有独特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绿水青山之中,冰天雪地之际,春夏秋冬之时,都呈现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风貌。”乡村是艺术创造的灵感之源。王建国也持相同观点。“青年艺术家或者学生,为什么要贴近生活、扎根人民,是因为深入进去才能发现它的美,拍个照片,找个AI,在画室里闭门造车,作品是不生动的。”第二届中国乡村书画大赛是继“白山雅集”后,河口村美术馆承办的又一次国家级画展,关于举办这次画展的原因,作为主要组织者的王建国有深一度的见解。“当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精神层面的富足更重要更迫切。中国农民从解放初期的大多数文盲,只盘算怎么种地,再到80年代生活有好转后,讲究过年家家户户贴年画,再到现在每家装修房子都喜欢装裱幅字画提高审美意趣,从侧面也体现出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不断提升。艺术家有为人民服务的使命,理应发挥美育功能。”王建国说。另一方面,书画大赛如何更贴近村民?王建国谈道:“大赛本质上也是一场公益活动,考虑到群众的接受度,我们在内容上兼容并包,有塔尖的专业画家、高等院校画家的作品,也有广大群众的画作被展出,还有本地画家创作的长白山系列、河口村采风成果展示。”本地画家长期驻扎白山市,是河口村的“常客”,其中也有一部分画家将工作室“搬”去河口村,在乡村的清风朗月中追觅艺术真谛。2023年7月,白山市画家代表李宇和吴明军一起受邀来到河口村。第一次来便被村里美景吸引,“红石崖河上云雾蒸腾,和远山、松林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图画。”李宇感慨。此后,在耿孝良牵线搭桥下,师徒俩租了间民房,普通民居“摇身一变”成了“云端艺术家工作室”,成为来到村里的画家、美术爱好者们沉浸式体验交流的场所。吴明军工作在白山市区,尤其喜欢下班后回到工作室创作。在他眼中,农家的玉米仓、小民房、小院落,包括一垛一垛整齐摆放在田间的棒子秸,都是视觉享受。“听觉上也是,乡村的傍晚很安静,可以让你去思考、去感受,早晨又有公鸡打鸣儿,小狗儿欢腾的叫声,老牛的哞声,就会给你创作的激情;嗅觉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早晨空气是山林独有的味道,等到7点多各家开始做饭烧柴,散发出的烟火气让人不自觉想要靠近。”为方便画家采风创作,村里特别建设了7处采风台,登高望远,美景尽收眼底。在规划过程中,也少不了画家专业眼光的助力,王建国就曾多次为画家村建设出谋划策。“不管从绘画角度还是从乡村肌理角度,一定要突出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王建国说,“比如院墙的维修、房屋的改造,要坚持修旧如旧,保持东北的乡土人情。前几版的设计师设计了很多徽派的建筑,我坚决反对。当地有半年时间都有雪,呈现白色调,所以要求房子要有颜色,且以暖色调为主,徽派的黑白灰并不适合本地风格。”在河口村驻村的一年半时间,李宇和吴明军也在和村民的交流互动中,一点点感受着自身价值的转化,对文化赋能乡村过程中艺术家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认识。“人的认知和观念需要在浸润中改变,这个过程很缓慢,但一旦发生,就会重塑这个乡村。”李宇说。每个周末,河口村的艺术画廊、文艺市集都聚足了人气,游客们在摊位前选购自己“心仪”的作品,做一次“有缘人”。有天,李宇和耿孝良正在市集附近聊天,突然看到周边有幅画被弃置地上、无人问津。耿孝良一看画的是河口村的村景,自觉没什么价值,正准备丢,被李宇拦下。“你身在其中觉得没价值,但在别人眼中就是风景。”从耿孝良手中拿过画的李宇,转头送去了市集,最终画作等到了它的“有缘人”,以两百元成交。耿孝良没有想到,小山村的风景竟然能得到市场认可,被触动后,耿孝良决心在村里带头开办民宿,经过李宇帮忙设计后,预计在明年投入运营。被乡村滋养的艺术家们,其作品更有灵气、有韵味;而被艺术家“点拨”后的乡村,也能从他者的眼光中发现自身的不凡价值,绘就以文润心、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乡村图景。采访结束正值夜幕降临,一轮圆月高悬空中,在幽蓝的天空中格外澄澈明净。从远处看去,亮起的路灯,如同一路星光,点亮了山窝窝里的小村庄,带来万千遐想。【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村排”燎原
玉露香梨是如何走红的?
柞蚕产业如何“破茧”?
一个乡镇中学的艺术疗愈课
监制:王岩 编辑:王晓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