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剑川县的剑川旭日白族刺绣厂,在雅致的白族民居院落中,绣娘们正飞针走线,她们不仅对白族刺绣的技法熟稔于心,还向上海的工艺师学习了上海绒绣,掌握着双项技能。
剑川绣娘制作绒绣作品《桥》。
刺绣厂负责人杨丹介绍:“我们这个刺绣厂经营了差不多20年,主要生产白族传统服饰、生活用品和旅游纪念品,目前有60多名长期合作的绣娘,大家利用农闲时间,在家或到刺绣厂来绣花。”多年来,刺绣厂带动了当地妇女学习技能、就业增收,剑川县文联、妇联、人社局等多家单位也积极对接资源,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展销活动、非遗推广等。从2021年起,借助上海浦东与剑川在文化艺术方面帮扶协作的深厚基础,两地找到了绒绣结对帮扶这个切口,逐步促成上海绒绣和剑川绣娘的“双向奔赴”。
“上海绒绣是浦东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内外订单很多,而剑川有许多刺绣功底扎实的绣娘,通过学习可以很快上手,并不断提升技能水准,达到绒绣生产的要求。”剑川县文联主席段素媛介绍。通过剑川县文联与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牵线搭桥,不仅组织刺绣厂的骨干绣娘走出去,到浦东参观参展、交流座谈,还将上海绒绣的传承人和工艺师们引进来,到剑川开展实地培训。2023年8月,上海绒绣传承剑川培训基地在剑川旭日白族刺绣厂挂牌成立。
“这几次培训的成本,绒绣需要使用的工具都由浦东为我们提供,上海的老师们也对我们耐心指导。目前,能够按照图纸完成绒绣作品的绣娘有将近50人。”杨丹说。今年7月底,刺绣厂接到了特殊的第一个绒绣订单,订单来自浦东新区,定制的图案是剑川沙溪的标志性建筑玉津桥,刺绣厂选出12名技艺精湛的绣娘,历时两个月左右,完成了这幅1.8米长、1.2米宽的作品《桥》。这幅作品既是两地交往交流的情谊见证,也让剑川绣娘通过绒绣赚得了第一笔收入。
“这一幅绣的是上海的建筑、这一幅是上海的老师为我们设计的大理瓦猫的图样,这些都是我们的绣娘在这几次培训中完成的作品。”杨丹一幅幅展示着绒绣作品,她表示,“大家的共同努力有了成果,我们都很高兴,也有信心为承接绒绣订单打好基础。”(云南日报 记者段苏航 李丽)
查看原图 19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