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难遇的天文奇观: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文字版)

- 文字版 -

1993年3月的一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马天文台,苏梅克夫妇和大卫·列维正在像往常一样使用望远镜寻找近地天体。突然,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像出现在望远镜的视野中。不同于以往看到的近地天体,该物体无论是形状还是运动轨迹,都透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诡异。

图片

随着观测的继续深入,他们发现这家伙应该是彗星。但不寻常的地方在于,这颗彗星在狭长的外形中显示出了多个彗核。原来这颗彗星并非一个完整的个体,而是已被某种力量撕裂成了20多片的碎块。这些碎片在太空中犹如一条星链,整齐地排队向前飞行。作为该团队发现的第9颗周期彗星,该彗星被以他们的名字被命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Shoemaker-Levy 9, SL9)”彗星。

图片

它从哪来?要到哪去?又为何会变成如此这般模样?
通过对轨道的进一步分析,天文学家很快发现,这颗彗星并非绕着太阳公转,而是围绕木星公转。那为啥叫它彗星,不叫它卫星呢?因为通过对比历史观测数据,该彗星原本是太阳系中一颗短周期彗星,轨道位于小行星带和木星轨道之间。太阳系内大部分彗星通常都来源于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带,甚至是更远的奥尔特云。相较于那些短则几百、长则几万年的长周期彗星,这颗彗星只在小行星带周围转悠,所以它的轨道周期非常短。
然而小行星带往外走那可就到了人家木星的地盘。作为太阳系里除太阳以外最大的天体,木星的势力范围不容小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天,这颗彗星不小心运动到了木星的希尔球范围内。希尔球是一个天体能够控制身边小天体绕自己稳定运行的一个范围,大部分的卫星通常就位于行星的希尔球范围内。所以,当该彗星进入木星希尔球范围后,在木星强大的引力拉扯下,该彗星从先前的围绕太阳公转变成了围绕木星公转。不过看样子它并不打算甘心作一颗卫星,它的轨道极其狭长,偏心率非常高,有时候离木星很远,有时候又挨得非常近。
1992年7月7日,这天这颗彗星再次到达了近木点,距离木星仅有4万公里——几乎只有木星半径的一半。由于离木星太近,已经完全进入了木星的洛希极限,在这个距离上,任何仅靠引力聚集成的天体都将被撕裂。这颗彗星也不例外,很快它就被撕裂成了二十多块碎片。这些碎片大小不一,大的犹如山峰,小的则像一座房子。碎片的密度很低,据推测内部包含了大量空隙,加上含有一定的挥发性物质,这就使得它们的平均密度只有水冰的一半,整体更像一个巨大的雪球。
当第二年天文学家发现它们的时候,这些碎片已经远离木星。不过很快,它们还会再次靠近木星,而这次它们所受木星引力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天文学家很快计算出了这些碎片下次最接近木星的位置——4.5万公里,仍然不到木星的半径。那这些碎片会被撕得更碎吗?不,这次它们会被直接引导到撞击轨道上,而撞击的时间就在一年后的1994年7月!

图片

鉴于这些碎片的个头都不算小,这将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可以详细观测的大型天体撞击事件。与此同时,地球上甭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大家都把自己的望远镜对准了木星方向,准备亲眼目睹这一历史盛况。而更多的人则是守在屏幕前,希望见证历史。
最关注这件事的莫过于NASA。当发现彗星将会与木星相撞后,NASA迅速制定了一系列的观测计划。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哈勃望远镜,毕竟那时候哈勃刚刚投入使用,而且它的“近视”问题也会在撞击发生前完成修正。不过对于这次撞击最理想的观测设备还不是哈勃,因为在哈勃发射前不久,NASA还发射了“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当时它正在前往木星的路上。所以哈勃虽然占了“设备”优势,但人家“伽利略号”有位置优势,可以拍到一些你看不见的“独家视角”。
图片
1994年7月16日下午,有人在木星表面发现了一个小黑点。起初他以为那是木星某颗卫星的影子,但是这个阴影比通常见到的那些卫星影子更大、更暗,并且外围似乎还有圈光环。这时他才意识到——撞击开始了。

图片

就在三个小时前,哈勃望远镜看到了一缕热气从木星边缘升起,那是第一块碎片(A)撞击木星表面产生的。

图片

之后,平均每隔7小时便会有一颗碎片撞向木星。别看这些碎片只是些“雪球”,它们产生的撞击威力却极为惊人。当接近木星时,这些碎片会被木星的引力加速到每秒6万米,之后便在木星的大气层中开始燃烧,此时原本的“雪球”瞬间变成了上万度的“火球”。
7月18日,最大的一块碎片(G)抵达木星表面。此次撞击释放的能量达到了6万亿吨TNT当量,大约相当于同时引爆10万颗 “沙皇氢弹”。很快,木星的云层被“炸”出了一个巨大的坑洞,短短几秒钟,该坑洞的范围就超过了整个地球大小。然而即便威力如此惊人,这次的撞击也未能将木星的云层击穿,仅仅达到了云层中部的硫氢化铵(NH₄HS)云层,而没有触及下层的水(H₂O)云层。
7月22日,随着最后一块碎片(W)的撞击,木星终于结束了长达6天的地毯式轰炸,此时它的表面也布满一连串的“伤疤”。

图片

不过,得益于气态行星的特性,两个月后,这些斑点就被木星表面的狂风给吹散开来,逐渐弥散。之后用不了多久,这些“伤疤”便会痊愈。

图片

总的来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事件对木星带来的影响并不算大,而且十分短暂。假如当初它撞击的不是木星而是地球,那结果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以人类的视角来看,这种规模的天体撞击并不多见,尤其是这种碎裂成多块排队撞击的情况。有科学家针对木星遭受直径1公里天体的撞击进行了定量分析,他们用计算机模拟了10万年来5万颗木星族彗星的运动情况,最后得到的结果是:普通的撞击,平均每240年才发生一次;而像苏梅克-列维9号这样先被撕成碎块再排队依次撞击的,大约每9万年才能遇上一次。所以,别说是有生之年,就是放眼整个人类历史,这次撞击也是绝无仅有的天文奇观。 

[1] Solem, J. C. Cometary breakup calculations based on a gravitationally-bound agglomeration model: the density and size of Shoemaker-Levy 9.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302:596 (1995).

[2] Hu, ZW., Chu, Y. & Zhang, KJ. On 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Shoemaker-Levy 9 fragments into the Jovian atmosphere. Earth Moon Planet 73, 147–155 (1996).

[4] [美]威廉·希恩, [美]托马斯·霍基. 《木星》. (卢瑜 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2022

- END -

图片

↓ 提问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