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位中外作家以文学寻共鸣 第二届“良渚论坛”举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婧

20年前,考古学家在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被认为是良渚文明的原始文字。这标志着文学从口头传播走向书面记录,开启文学发展的新纪元。

今天(11月25日),在五千多年的遗址之上,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同时开启的还有中外作家对话分论坛。这场对话将主题设置为“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古根海姆文学奖得主、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布克奖得主、茅盾文学奖得主、银河奖得主等百余位中外作家齐聚,这场对话是否能够再度推动文学发展的新纪元?

图片

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 图源:主办方供图

为何要以文学谈世界共鸣?

当前,世界各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通,相较以前更加频繁,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学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中的独特作用,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所言,“深根于故土的文学,无论从一座岛屿,一个村庄还是一个小镇以及一座城市出发,最终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文化、语言和时间,而抵达人心。”他用三句话高度概括对话的意义:秉持涓滴成溪的坚持精神,让中外文学在责任担当中熠熠生辉;秉持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让中外文学在升华生活中诠释、驾驭真谛;秉持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让中外文学在互鉴创新中美美与共。

在浙江良渚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谈论文学的创造力恰逢其时。前有龚自珍、夏正佑、王国维、章太炎等人发出变革的时代呼声,后有鲁迅、茅盾等文坛巨匠扛起大旗,近年来,浙江文学界更是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实施新时代浙江文学“五大工程”,浙江文学馆、中国网络作家村建成运营,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活跃。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成岳冲提出了期盼,希望能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空间,在对话沟通中增进理解认同,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广泛共识。

图片

中外作家对话分论坛会场外 嘉宾热络交流 图源:主办方供图

文学的交与融、过与往

蒲松龄、歌德、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莫言等名字在论坛上被反复提及。他们是历史长河中,促进文学共鸣与发展的纽带。

西班牙语阿多奈斯诗歌奖得主、墨西哥作家罗赫里奥•格德亚(Rogelio Guedeal)受祖父影响爱读马尔克斯,进而他了解到《百年孤独》被翻译进入中国之后,许多中国作家也深受其影响。“世界范围内这些文学作品的交流,即便不能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跨文化 。”他的手头有一本未出版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位中国人,描述的是他融入墨西哥社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周边人因他而了解中国文化的故事。

古根海姆文学奖、阿根廷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安娜·玛丽亚·舒亚(Ana María Shua)提到了博尔赫斯为自己打开的大门。“他的作品受中国影响很深,融入了中国哲学、中国故事,描绘的很多意象也极具东方色彩。”她说,中国不再是一个遥远而梦幻的国家。文学打开了互通的大门,进而蝶变出更进一步的正向效应。她谈到,在阿根廷有许多孔子学院,人们在那里学习普通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人希望拿到奖学金来中国留学。

除了交流与融通,中外作家们也关心文学的过往与未来。

“文学是站在现实炮位上,发出的一枚枚狂想的炸弹,它是一种记忆,记录下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有感而发,“现代性也是历史与传统赋予它的阶段性认知和狂欢,它很快就会进入传统。

进而,陈彦也指出,文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永远是宿命性的主题。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及年度杰出作家奖、著名诗人欧阳江河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器皿上,找到了几十个与古希腊字母类似的字符。正如,世界的共通与共鸣无所不在。

早在1827年,歌德就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提到,“歌德通过文学感受到东方人的文化心灵和性格,更少偏见地真切地感受到东西方之间人性的共同性,也认识到了文明的差异与差异中的价值。”用文学增强跨文化间的理解,或许这便是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