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诞辰120周年,这位“人民作家”的生平大记事

今天是巴金120周年诞辰,我们梳理了他一生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共同来纪念这位一生笔耕不辍、为国为民的“人民作家”
图片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四川,作为巴金出生并度过青春岁月的地方,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自然而然成为了巴金创作生涯中最初、最丰沛的灵感来源。他和同时代四川籍作家的文学实践,为这片土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立下了一个川味十足的坐标。
巴金的文学之路始于“五四”运动之后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首篇文章发表
1921年4月1日,在《半月》刊第17号,巴金发表政论性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巴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鲁迅“迷弟”
1925年7月,巴金在东南大学附中毕业,本想报考北京大学,但体检时发现患上肺病,无法报考,在北平的沉闷的一个月里,他读到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受到极大的震撼。
后来,据巴金回忆初见鲁迅的情景,“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
第一部翻译作品
1926年12月,巴金翻译完成了俄国克鲁泡特金阐述无政府主义理论的著作《面包略取》,1927年11月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署名芾甘。这是他的第一部译著。
首次使用笔名“巴金”
1927年,巴金赴法国求学,期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并以“巴金”为笔名发表在《小说月报》上,这部小说迅速引起了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他反抗黑暗势力的心声。
第一个创作高峰:《家》《春》《秋》……
巴金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这些作品不仅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除了小说创作,巴金还积极参与文学出版事业
1935年,他在上海创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并任总编辑,为中国的文学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出版了多套文学丛书,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投身抗日
在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由巴金、黎烈文起草,经鲁迅修改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正式发表,宣言呼吁文艺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巴金现实主义巅峰之作
1946年,巴金完成长篇小说《寒夜》。《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被认为是其最优秀、最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
为中国文学办了几件大事
巴金奔走呼吁促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亲自创办的《收获》杂志被公认为中国一流优秀文学刊物。198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巴金将自己收藏的8000多册书和15万元稿费、300多万奖金捐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此外,他还编辑了《巴金全集》和《巴金译文全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1953年间,巴金两次赴抗美援朝战场前线,他的短篇小说《团圆》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迄今仍是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一。
巴金与四川的联系
对巴金的尊敬与怀念,早已成为四川人的一种生活日常。从正通顺街98号、双眼井、百花潭公园慧园、人民公园到巴金文学院,与巴金相关的事物,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成都人的生活中。
从1991年起,巴金曾持续15年和成都东城根街小学的学生通信,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对文学、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在青少年学生的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这所小学也因此有了“巴金小学”的名字,并将文学融入教学日常。
而在成都市中心的百花潭公园中,更有一座幽静的慧园,以《家》中高家花园及部分建筑为蓝本建造,为近悦远来的人们打开一扇走入巴金作品的大门。
图片
巴金的一生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誉。2003年,国务院正式授予他“人民作家”称号,以表彰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事业上的杰出贡献。
图片
2005年10月17日,巴金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他的离去让中国现代文学界失去了一位巨匠,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今天,我们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就是要铭记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传承和发扬他的文学精神。
来源:《走进巴金》四川人民出版社、北京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天府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