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解说的篮球直播,您看嘛?
前些日子在地铁上,没带耳机,但又想做高素质人群,所以就在完全静音的情况下,看了一场NBA直播。这一静音可不得了,直接让我对篮球解说的需求达到了人生顶峰,当时心里就想着一句话:
“解说在哪!解说在哪!解说已经!...”
为啥会选择静音看比赛?难道不知道没声音不好看吗?
既然知道解说很重要,那为什么却总是难以深入的去了解它呢?
奚恺元在《别做正常的傻瓜》提到一个词“适应性偏见”,即对已拥有的事物习以为常,不觉得珍贵,直到失去才意识到其重要性。
一场体育竞技现场,要想成功的把情绪传递给每一个人,就需要在视觉和听觉两个层面进行良好的表达,今天,我就给大家捋一下,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声画调配到底有多重要?内容较多,本篇就先从声音角度的解说方面来简要分析分析
这是一段篮球现场的剪辑视频(无解说)
再看看加上解说之后会是怎样(有解说)
“所谓真正的告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正午之后,有些人有些事情就留在回忆里了。终有告别的一天,各位怀念的,也不是那个时候旖旎的风光,而是风光中经历这件事的每一个人,难以忘怀的也不是那时候的光阴,而是自己青春时期的热爱.”
这段话是于嘉老师,在2023年5月13日,2022-2023赛季NBA季后赛西部半决赛第六场比赛中,勇士客场以101-122不敌湖人,大比分2-4被淘汰出局后说的.
其实,于嘉老师的解说风格,每个人都褒贬不一,但就这段表达而言,我认为说的非常动人,因为他在感情连续、不断层的同时,也找到了不会让人感到突兀的文化意象。而且在最后,也从抽象的升华内容,回到了“每个人对青春的感受”上,将其具象化的表达出来了。
所以通过这一段,既体现了于嘉老师深厚的功力,同时,也让我深刻感受到,解说在赛场中的魅力。
当然,篮球解说的内容及其呈现的方式,最初可不是这样,在这里,我自大的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基础信息播报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
在这个时期,篮球解说主要侧重于现场客观情况的播报。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央视开始播出NBA集锦时期,解说员宋世雄,在比赛中更多的是描述比赛的基本信息,如“球到了魔术师约翰逊手中,他传球给贾巴尔,贾巴尔勾手投篮,球进了,现在客队拿到了篮板,发起进攻……”。
这一阶段,由于观众对于篮球赛事了解渠道有限,所以解说主要目的,是让观众知道赛场上发生了什么,包括球员的位置、球的转移、得分情况等基本要素。
第二个阶段:融入情绪描写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解说员逐渐注重对现场球员情绪的描写。特别是1994年央视直播NBA总决赛后,观众对比赛的理解需求急剧增加,对解说的内容,有了更多的要求。例如,张卫平在解说时,会开始加入对于球员的描述“乔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带着球队的希望,强攻篮下,球进了,正如他在采访中说的……”。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电视机的普及,收看渠道增多,观众对比赛内容,也就越发的熟悉。所以解说员也会关注球员的情绪状态,通过描述球员的表情、动作细节来传达比赛的紧张氛围和球员的心态,给观众做信息增量。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解说的内容开始慢慢走近球员的生活,走进球员的内心。
第三个阶段:加入内涵升华的阶段
(21世纪初 - 2010年代中期)
21世纪初,姚明进入NBA后,篮球解说开始注重将现场的情况进行哲理升华。像于嘉在解说姚明比赛时会说“姚明在NBA的奋斗历程,就像是一部励志的故事。每一次他在篮下对抗比他强壮的对手,就像是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用坚持和智慧一次次化解危机,这就是体育精神的体现”。
这个时期,随着篮球文化的深入发展,观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比赛过程和情绪感受,解说员开始挖掘比赛背后的精神内涵,将体育与人生、青春等主题相结合,让观众从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启示。而这一阶段也标志着,教育,哲学,体育等众多元素在体育竞技中的复合发展
第四个阶段:艺术表达阶段
(2010年代中期 - 至今)
2010年代中期以后,解说员们开始在表达的内容中加入诗词,增加艺术表达性。特别是2021年冬奥会:
“此球犹如长虹贯日,直捣黄龙”。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丈夫未可轻年少” “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棹逍遥天地中,浮沉烟浪自从容”
在这一阶段,随着观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解说员对自身对职业的理解加深,他们开始引用诗词等方式来增添解说时的文化韵味,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使解说更具艺术性。
其实没有哪一个阶段可以真正永恒,可以被永远热爱,就像于嘉老师说的
“难以忘怀的也不是那时候的光阴,而是自己青春时期的热爱”
那么,你更喜欢哪一个阶段呢?
又有哪一段解说词让你记忆犹新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内容均为“HUI解说”原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视频来源于CCTV
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