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都市农业,共富广州乡村。11月22日—24日,第五届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在广州举办,首届广州“南沙杯”国际热带观赏鱼大赛、广州特色观赏鱼展、广州市观赏鱼产业专题宣传等系列活动同期举行,观展人数超5万人次。
举办观赏鱼赛事,广州有三大优势
以比促业,以赛促产。由中国渔业协会和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的首届广州“南沙杯”国际热带观赏鱼大赛,设斗鱼、观赏虾和龙鱼三个组别的公开赛,国内参赛鱼虾近300组,同时吸引了来自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19个单位或个人参赛,来自广东广州的刘绍鹏、江国钱分别获得斗鱼和观赏虾公开赛总冠军,红龙鱼持鱼人:陈梓硕(瀚麟龙鱼)、潘嘉熙(BTL红龙)、高银玲(正大渔场)分别获得龙鱼公开赛冠军、亚军和季军。
据悉,中国渔业协会下设九个观赏鱼领域的分会,有成熟的赛制及专业的裁判队伍,多年以来在国内举办不同规模的赛事,裁判队伍也在全球国际化赛事中执裁。对于举办观赏鱼赛事,中国渔业协会庞丽霞认为,广州有三方面优势,一是产业基础,观赏鱼养殖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技术成熟;二是政策支持,广州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观赏鱼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为赛事提供保障;三是群众基础与赛事推动力,观赏鱼文化在广州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南沙杯”未来大有文章可做。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主持工作副处长陈波表示,观赏鱼是广州现代渔业的特色产业,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热带观赏鱼养殖基地、多个观赏鱼进出口贸易的龙头企业和国内知名的水族行业专业批发市场,生产和流通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发展高质高效都市现代农业、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为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观赏鱼消费国和全球第一观赏水族器材生产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南沙区观赏鱼产业已形成规模
得益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气候优势,广州观赏鱼种业繁育底蕴深厚。活动期间,中国龙鱼全人工连续多代繁育与“一年两繁”科技成果成功发布。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牟希东介绍,针对我国龙鱼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和国外垄断等产业问题,珠江水产研究所于2001年开始科研攻关,2007年首次实现人工养殖金龙鱼繁育,获得F1代苗种,此后相继突破F2、F3代繁育关。十年磨一剑,在此技术基础上,从2017年开始,珠江水产研究所又先后突破青龙鱼、银龙鱼人工繁殖技术。时至今年,全面实现三条龙鱼国产化全人工连续多代繁育与“一年两繁”技术的高效高质稳定生产。
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畜牧兽医师梁云尘在推介南沙热带观赏鱼产业时提到,南沙是国家级和省市级多重政策叠加的重要平台,拥有优良的营商环境,渔业产业渔业资源禀赋,特色明显,是全市最大的渔业产区。南沙区观赏鱼产业已发展形成规模,是全国最大的热带观赏鱼种业基地。2023年,南沙区观赏鱼产量超4千万条,产值超2亿元。
针对业内人士关注的观赏鱼进出口话题,南沙海关四级高级主办朱光富解读了进境观赏鱼海关(检验检疫)监管要求。今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广州(南沙)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发展的意见》特别提到,进一步推进便利化通关,优化观赏鱼进出口流程及手续。
本次活动,广州特色观赏鱼展设5个区域,分别为:广州海洋观赏生物、广州锦鲤、广州热带鱼、广州综合水族、鱼我同学产学研创区,近30家单位参展。观赏鱼展包含砗磲、珊瑚、小丑鱼、水母等海洋生物,中国彩鲤、日本锦鲤等各类锦鲤,金龙鱼、神仙、斗鱼和南沙热带鱼种质资源库小型热带鱼,饲料、过滤、鱼类工艺品等水族用品,造景实践、海底4D影院共享等互动活动。
色彩斑斓的观赏鱼虾受青睐,错落有致的鱼缸景观吸眼球。广州市观赏鱼产业专题宣传——“鱼我同学·乡村绿美”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乡村绿美生态景观创作系列活动,吸引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等院校学生参加,为系列活动增添一抹亮丽色彩。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 通讯员:穗农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 通讯员:穗农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