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张祥威 编辑|马青竹
在刚过去的广州车展,身穿蓝衣白鞋,二十多名岚图员工高喊,“岚图广州战车展,不破700(台)终不还。”
全新岚图梦想家连续两月销量破万,搭载华为ADS 3.0的乾崑版也将交付。与一线智驾合作,重新激活品牌,岚图悟了。
想明白的,还有长城汽车。全新魏牌蓝山搭载供应商元戎启行的智驾方案,魏建军曾亲自上车直播路测。
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以及奥迪、奔驰等,同样拥抱本土智驾公司。车企不再纠结,卓驭、Momenta等供应商,由此柳暗花明。
像蔚小理一样大力投入自研的,只有小米、极氪等少数。多数车企会对外合作,即便面子难放下,方案昂贵,主机厂也不想等了。
放下面子,智驾上车
今年4月,魏建军在保定那场智驾测试,全程直播,他自言心情激动。
长城汽车当时那套方案,来自供应商元戎启行。虽然长城没有明确,元戎启行的融资消息中,也仅以国内头部主机厂替代,但两家合作颇深。
之后消息验证,元戎启行获得的最新一轮1亿美金融资,投资方来自长城汽车。
《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了解到,魏建军那次直播,元戎启行一位技术高管更激动,都没敢盯着看。“万一来个竞对,给你在路上来点奇奇怪怪的事情,这都有可能。”
广州车展开幕前,笔者用一小时体验了全新蓝山的城市领航。体验层面,全新蓝山不弱于小鹏等真正的第一梯队。决策果断、连贯,且底盘与智驾融合得不错,起步、制动很线性。
这种体验,与几个月前已经大有不同。
魏牌销量一度萎靡,直到全新蓝山上市,周销量持续攀升。
全新蓝山的诸多卖点,智驾是一大项。只不过,好面子的传统汽车品牌做高阶智驾,通常会隐去能力来源,被追问得急了,也最多加一句“我们(车企)主导”。
据《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统计,本届广州车展上,能实现高速NOA及以上功能的车型,核心能力基本来自外部供应商。
有汽车品牌大方承认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当供应商是华为时,这被视作加分项。
目前,搭载华为智驾方案的车型,已覆盖鸿蒙智行各品牌,以及比亚迪方程豹豹8、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深蓝品牌,以及东风岚图旗下全新岚图梦想家等车型。
当供应商是卓驭、Momenta等时,关系就开始变得微妙。Momenta已覆盖上汽智己、广汽埃安、腾势、奔驰等车型上,除一直合作的智己外,别家很少讲。
反倒是合资车企,更愿意拿出来单讲。
大众在发布帕萨特Pro、途观L Pro的智驾方案时,不讳言与卓驭的合作。合资品牌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也在与Momenta合作,广汽丰田铂智3X更是毫不避讳,将搭载Momenta 5.0高阶智驾的海报,贴上公交站牌。
与蔚小理选择自研不同,传统自主品牌抱团智驾供应商,基本形成了以华为、Momenta、卓驭、元戎启行等为代表的格局。
水面下,更多车企在暗流涌动。除公告称明年将与华为合作的广汽传祺,据上述前华为人士告诉《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广汽埃安也将拥抱华为。”智驾龙卷风到来,合作,总好过坚持自研,却连功能都交不出来。
比起面子,车企还有别的代价,涉及真金白银。
高抽成、研发踩坑,智驾的深层代价
与华为合作,不仅要放下面子,还要付出高昂成本。
以岚图为例,全新岚图梦想家搭载华为ADS 3.0和鸿蒙座舱方案,与阿维塔所采用的华为HI模式类似。
“搭载华为智驾和座舱方案的车,华为车BU会向车企抽成挺高的比例,取一定约数。”一位前华为人士告诉《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
这笔费用,不仅包括软件算法,还卖华为MDC计算平台等硬件。即便如此,许多人感叹华为方案贵,但车企还是想用。
不是每个供应商都如此强势,比如Momenta,对于头号合作伙伴上汽,更是如此。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上汽只向Momenta交开发费,不会交Licence费。”
汽车行业中,智驾供应商通常会向车企收取Licence费,低阶方案收取一千元不到,高阶大概几千元不等。无法收取Licence费,意味着上汽搭载智己方案的车卖多少台,与智己无关。
智驾供应商也会踩芯片坑。
以某上一代国产智驾芯片产品为例,据《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了解,其在某国产新能源车品牌的实际交付规模,大概在千台级别。
有智驾公司回顾,基于那款智驾芯片开发的方案,最终未能进入量产定点环节,就要顺应趋势,改用下一代芯片开发方案。
多位智驾方案研发人士告诉《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那款国产智驾芯片在支持BEV等新的算法上存在问题,导致即便新一代智驾芯片问世,仍有公司心存顾虑。
海外芯片,能真正用好的智驾供应商也不多。比如高通8650,曾让国内某车企孵化的智驾公司折戟,最终由卓驭开发完成。
那款主流的NVIDIA Orin X,蔚来每台车搭载四颗,今天也被打趣可拿来“挖矿”。即便两颗,在一些擅长算法的智驾供应商看来,也有些多余。
芯片耽误一年,从基于规则到基于端到端、大模型,选技术路线可能又耽误一两年,还没等到量产,也许就熬不住了。
动辄几百万Clips数据,以及新名词“车位到车位”的背后,有供应商高管驻厂时挨过的骂,也有智驾团队惨遭优化。
面子、钱,以及技术上趟过的坑,最终会化为光鲜的展车,车企智驾人士的侃侃而谈,以及车主的每次智驾升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