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五百年》斯图尔特·B.施瓦茨 著 左晓园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古老的地球构造运动作用下,数百座大小岛屿如同天然珍珠一般,散落在北美和南美两块大陆的沿海水域,形成了一条绵延4000多公里的岛链,连接这两块大陆的中美洲和墨西哥地峡被诗人聂鲁达称为“美洲的小蛮腰”。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曾是欧洲列强竞相争夺的地方,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等的殖民活动不仅改变了大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还引入了大量非洲劳工从事奴隶劳动,从而极大地改变了这里的种族构成。这个初期按拓殖者的语言和文化划分的地区,后来形成了各自的地方话或克里奥尔语变体,在地理上也划分为拥有各自身份认同的国家。
大加勒比的多元文化不仅受到殖民统治遗产、外交和贸易的影响,也受到飓风灾害的影响。考古学家认为,这里的田地管理、作物选择、城市布局、排水系统、房屋建造、森林使用及维护、战争、迁徙、贸易及文化变迁或中断,都受到飓风自然灾害的影响。美国历史学家斯图尔特·B.施瓦茨受到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世界》的启发,在本书中,以飓风和大加勒比地区看待及应对飓风方式的变化作为元叙事,对从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到遭遇卡特里娜飓风约五百年间加勒比海地区的漫长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审视。他把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湾地区也包括在大加勒比地区内,探索这样一个广阔而多元化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共性。施瓦茨说,“我的书是一本环境挑战的社会和政治史,书中的主角是人和政府,而非飓风本身。我试图让这些自然灾害成为一个解释性的主题,就像奴隶制、帝国、移民、走私或战争一样,可以用来寻找该地区历史的统一性,但我认为我也展示了所有这些其他主题如何受到该地区主要环境特征——飓风的影响。”他以飓风为切入点,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全面展现了加勒比海地区在过去五百年间所经历的种种变迁和挑战,揭示了自然力量、殖民历史、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飓风是加勒比地区无处不在的“已知的未知数”。每年从夏末到秋季,都会发生飓风,但飓风的强度、起点、路径和数量却未知。据施瓦茨粗略估计,自哥伦布到达大加勒比地区以来,这里经历过4000至5000场飓风级别的风暴。他试图从中挑选“每个时期能够代表当时对自然现象的主流看法的飓风,或者那些与社会或政治变革明显相关,或者能够刺激政府政策变化继而引发社会变革的飓风”。
关于20世纪的章节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通过飓风看卡斯特罗领导下的古巴、特鲁希略统治下的多米尼加共和国、杜瓦利埃统治下的海地,以及小布什和奥巴马执政时期的美国。《加勒比海五百年》隐含的结论之一是,无论在何地,应对飓风灾难的计划和应对措施总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权宜之计和领导人的个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执政当局是否会从过去的风暴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风暴做好准备,以及在灾害恢复过程中提供援助。政治参与者在需要的时候会利用飓风来建立合法性和获得选民的支持,其他人则往往主张将自然灾害救助留给慈善机构或个人的恢复能力。将古巴政府在1996年至2002年期间对风暴的反应与美国政府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的行动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财富和资源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对灾难的准备或应对。国家只是飓风故事的一部分。
这本书反映了天意与自然的概念变化如何塑造人们对飓风的看法,体现应对风暴的理念,也探讨了政治和思想变革如何塑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看法,将环境、社会、文化和政治史结合在一起。
书中有几个主题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奴隶制及其种族歧视遗产对社会应对飓风的方式的影响。施瓦茨指出,支持和反对政府援助飓风受害者的论点具有显著的连续性,跨越几个世纪,包括大加勒比地区的所有政治语言区域。二是自20世纪初美国影响力在加勒比地区占主导地位以来,对飓风的反应一直受到美国霸权地位的主导。
(作者为本书译者、外交学院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左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