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去荒野》赵松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鲜有看到一位当代小说家像赵松这样,既能在其作品中窥见角色的人生轨迹,又能在其作品中看到个人情绪与时代情绪的共通性。一个人,因为理解自己,从而理解他者,乃至让人成为他自己时代的物质与精神记忆。这种特质,让赵松的作品极具当下感。赵松甚至有些无畏地选择了极其难以书写的方向——与时间同步,写人的此刻,写这些人每一个变化背后,与当下(尤其近几年)社会生活变化相关的深层逻辑。
“距离”成为理解他者的切入口
从成名作《抚顺故事集》到代表作《积木书》,再到全新短篇小说集《你们去荒野》,赵松的写作已经渐渐转向更为幽深、打通人与人之间精神壁垒的方向。这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生活对当下创作者的要求。戏剧性被埋藏在命运交织的自述与内心叙事之中,看似不明显,实则张力很强。这样的写作,给许多写作者和读者以提醒——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一直有无限扩大的一面。一个人要理解他站立的位置,那就要理解更远处,那个让他得以站立的缘故。故事,在赵松的笔下,化为逐渐拓展的空间。阅读赵松的小说,是随着角色之眼,移动到一个背景,一个景物与人皆平等且享有相同文化记忆的共同体。也因此,《你们去荒野》中,每一次叙事的移动,都携带着整个背景在移动,看似轻盈的书写,却有着沉甸甸的核心。小说目光在凝视中,逐渐清晰,也逐渐扩大。
目光在放远,物也有了心灵。而具体的人,看似随着视角的宏阔在剥落,实则是记忆、情绪,乃至命运的本质在显露。看似寥落的个体,实则是一个人因对其处境的清晰认识,调整着自己与生活世界相处的边界。“距离”,在此刻,不再是“孤独”的象征,而是一个人理解他者的切入口。甚至可以说,在赵松的小说中,不同的“距离”对应着的是不同属性的人。也因此,这些书写人与人距离的小说,反而充满现实的温度。
弹性而锋利的戏剧感
在《大理冰期》中,赵松贡献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作为不速之客的“我”,与画家阿茜在深夜四目相对。一个人夜里泡了一碗面正要吃,看见另一个人深夜对着自己的画作思考。终于,阿茜缓缓开口,希望“我”把她画作的背景涂黑。这一诉求当然让“我”尴尬极了,而就阿茜来说,她仿佛也只是借此机会把白天对“我”的困惑与不满表达出来。看似本就不该身处同一背景的二人,好像只因身处同一空间,其戏剧性本能地觉醒了。距离,建设和维护了个人意识塑造的堡垒,而两个形象的碰撞,构成小说中独特的“交流”。
《那个太平洋上的小岛》中,给微信通讯录中的六个人发出“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连灰尘都算不上”的男人,等待一个严肃认真的回复,并与之交谈。这些看似错愕的瞬间,实则是充满距离感的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甚至唯一可以坦诚的时刻。接收一个信号,再回馈一个信号。仿佛一种可以被说出的现实覆盖了不能言语的现实,从而成为了更加幽微的现实,发出灰蒙蒙的光,反而折射出人的心事和内心的质地。
《盒子》中,两个人以邮件交流完成故事的陈述。一件正在构造的建筑设计作品成为交谈的容器,也成为故事中双方各自生活的容器。“脱落”成为现代人对待感情的一种方式——“她基本上不理他,不接他的电话,不回他的短信,也不回复他的邮件。她们很好奇她为什么要这样,她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希望他能在某一天自然脱落”。这也成为人对待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甚至,她们的这种离开,跟她的那种离开,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无数自然脱落的现象之一”。结合小说结尾关于对“拆迁”的态度,也可见主人公行为模式和精神轨迹的统一。“物”的心灵与“人”的心灵完成一幅图画,平等又互相包容。
《幸存者》中,看守和收拾公司残局的男人如自述的段落——“这么些年过去了,我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就像个梦游人,一直在悬崖边上散步,却不自知。明年我就五十岁了。可是我却忽然有种身边的所有一切都在瓦解,都在不停地脱落的感觉……”
这样的细节,在赵松小说中比比皆是,成为作品的密度,也成为回响。人物形象以极其本质的描述在推进,荡起的线索,犹如繁盛的景观。好似薄且充满弹力的刀片,惊人地抽出又迅速弹开,成为小说字里行间中深埋的戏剧感。
换个角度思考世界
回望《你们去荒野》九篇小说的编排,能看到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渐渐聚拢到一个人自由意识的塑形、完整的过程。小说似乎愈来愈冷冽,凝视与思辨感愈来愈强烈,但小说的情感也从柔和到渐渐浓郁。在后面的三篇小说中,对话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空间更是从当下荡开,扩展到具体的骤变,宛如一场风暴。人仍旧在漩涡中,随时面临剥落,而意识却好似永存般,一边升级,一边告别,恒久回荡在宇宙洪荒之间。
位于小说集中段的《大理冰期》中对登月的描写很值得玩味。在这篇小说的维度中,“登月”像一场概念旅行。读完整本书,它却更像遥遥回应了小说集最后两篇科幻设定的小说。两篇小说的科幻背景,并不似类型小说中那般以科技进步展开探索的欲求与期待,它更像是延伸了一群可以交流的个体,话语,在坠落的过程中,荡出一层新的空间。是不同于普通人所生活的那个看似在扩张实则愈发封闭的空间,反而是提示着更多更深的交流,对思维的变化、意识的升级的影响。在最后一篇小说《SORRY》中,机器人Z在与人类的交流中有一句话,“您可以换个角度,来重新思考您自己的世界”。这可能也是小说家赵松对可能存在的、更高维度的交流与现实空间的探索愿望。
回顾《你们去荒野》全书,阅读过程就像一场攀岩。越到高处,越能察觉到一些事物在变少。可背景愈发宏阔,那些空出来的位置,正在成为事物本身。也像观看油画展览,沉甸甸的色彩铺在画布上,只有离得够近才能看清笔触,远处看起来是一个人,近处看起来就是色块。随着叙事的推进,一个又一个色块被剥落,故事所依托的图景渐渐空旷,越清晰也越深邃。或许正如作家孙甘露所言——“赵松是一位值得等待的作家,如同作家和读者一同等待白话文漫长细微的演化”。
(作者为小说家、文学评论人)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王苏辛